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通讯员 肖鳕桐
人工智能的发展越发依赖数据、算力和模型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8月1日,杭州高新区(滨江)举行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建设推进大会,当地“数据、算力、模型”三位一体人工智能政策集成发布。
今年5月,杭州高新科创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宇树机器人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投资设立杭州具身智能中试基地科技有限公司。大会现场,依托该公司建设的杭州具身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正式启动,将构建“数据+算力+模型+场景应用”一体化创新闭环,加速具身智能技术的迭代验证与规模化应用。
作为杭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创新应用先导区的核心区,杭州高新区(滨江)去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超2000亿元,占杭州市比重超40%。
当地开展三位一体布局,已集聚百余家高端软件与人工智能产业规上企业,形成了从AI芯片、算法模型到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正加速在人工智能赛道乘势而上、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抢占先机。
促进数据可信流通
不久前,在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5)上,被视为“大模型燃料”的数据备受热议。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智能研究报告(2025年)》指出,高质量数据集是支撑大模型训练、应用的关键基础。
杭州数据交易所董事长、总经理应琦说,价值评估困难、技术成本高昂、信任缺失、用户信任危机以及监管不确定等原因,都让企业对数据流通望而却步。
在数据方面,杭州高新区(滨江)首创“三数一链”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框架和数据要素治理体系,汇聚120多家企业;集聚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杭州数据交易所,上架数据集1312个;发布了全国首个三级数商标准,设立“加数发展”服务专区。
推进大会现场,杭州高新区(滨江)区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常务副区长陈宇表示,当地鼓励企业利用“三数一链”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和数据要素治理体系,降低企业用数、合规成本,最高给予年度基础设施使用费用50%补助。
杭州高新区(滨江)每年安排5000万元“语料券”,促进语料开放共享和交易,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通过数据交易平台或可信数据空间购买非关联方语料进行大模型研发和应用的企业,给予单家企业最高200万元的资助。
优化算力应用生态
强大的计算能力是处理海量数据、训练复杂模型、实现实时推理的物理基础。2022年5月,由杭州高新区(滨江)联合华为公司建立的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式上线运行,旨在为区域内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提供人工智能算力,推动数据、算法、算力资源有序开放。
目前,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AI算力规模达240P,累计为100余家企业提供免费测试适配服务,联动华为云、阿里云、金山云等运营商构建混合算力网络。
记者了解到,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等当地企业均已储备一定规模的算力能力,部分企业可开放算力达1000P。
陈宇表示,在算力要素方面,杭州高新区(滨江)每年安排最高1亿元“算力券”,扩大“算力券”补助范围和力度,进一步降低算力使用成本,给予算力使用费用最高60%补助,单家企业最高可获得2000万元补助。
同时,通过建设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当地要打造全国首个国产兼容CUDA生态的智算中心,为人工智能企业免费提供适配服务,不断壮大国产算力应用生态圈。
拓展智能应用场景
推进大会上,杭州高新区(滨江)发布人工智能典型场景需求,包括生产制造、金融贸易、医疗健康等领域。其中,“机器视觉在基础设施监测场景的应用”需求,预期开发可用于基础设施关键组件异常状态识别的高精度轻量化模型。
谈及工业AI,杭州安脉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倪军说,工业AI场景和通用AI场景区别不小,相对而言,前者对准确性要求高和场景复制性难度高,训练数据的数量却少。
对此,安脉盛开发出混合AI“工业增强智能平台”,创新融合物理机理模型、领域专家知识与小样本学习技术,在宁德时代电池制造等复杂环境中,能提供精准的预测性洞察和工艺流程优化方案。
模型定义了AI的能力边界和应用方向。记者了解到,在杭州高新区(滨江),已有30多家企业累计发布40多个行业大模型。
在模型要素方面,当地加强多元化投融资服务,对研发基础大模型、行业垂域大模型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贷款贴息。
陈宇表示,当地会定期发布一批重点场景“机会清单”,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带动性广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每年评选标杆型示范项目,最高给予500万元支持。通过“机会清单”与“能力清单”的精准匹配,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