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房琳琳 李禾 夏凡
8月4日,由中宣部组织开展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浙江主题采访活动在杭州启动。记者见面会上,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李家银指出,近年来,浙江自然资源系统先后实施2个国家山水工程、6个省级山水工程,20个国家蓝色海湾项目、13个省级蓝色海湾项目,治理废弃矿山3.5万亩,浙江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更加靓丽。
在介绍浙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推进情况时,李家银提炼出“四个新”亮点: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构建陆海统筹保护治理“新格局”。李家银表示,浙江省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分区分类科学推进生态修复。这也是浙江省首次将管辖海域纳入规划范围,实现从山顶到海洋“全域全要素”一体化治理,构建形成全周期、多维度、立体化的综合治理体系。
二是遵循自然之法,全力打造自然解决方案“新典范”。浙江省因地制宜,借力自然,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让浙江更具自然之美。钱江源“山水工程”入选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十大案例。安吉则巧妙利用两个相邻露天凹陷矿坑,打造出心形水塘,化作青年追逐的“深蓝计划”。
三是创新生态修复+,激发绿色发展生态共富“新动能”。在杭州国家版本馆,生态修复与文化赋能的同频共振,昔日矿坑转化为文化地标。在奉化,“万亩粮田+瞭望塔+稻田咖啡”的网红矩阵,引爆农旅融合新经济。在常山,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释放资源叠加效应,实现产业绿色升级。
四是加强多元投入,形成生态修复协同治理“新体系”。生态保护修复任务量大面广,浙江省破除痛点难点,积极探索多元化市场投入机制,激发市场活力。例如,温州洞头吸引1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投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李家银表示:“今年,自然资源部赋予浙江全国首个生态保护修复产业专项基金改革试点任务,这让我们有机会先行先试,进一步放大专项基金对社会资本的撬动效应,为全国生态修复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