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蚕系列“破圈”记:一粒豆撬动生态与财富双丰收

2025-08-04 16:12:0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添福

“农民就得靠庄稼,我对它的熟悉程度就像自己的孩子。”蚕豆丰收在望的喜悦,让陈占兰溢于言表,“9月上旬,蚕豆鲜豆荚就能采摘,那时也是每年鲜豆荚采摘最晚、最缺货的时节。如果行情好,这个东西就能卖成宝。”

中国是蚕豆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国家。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41岁的陈占兰和丈夫成立金天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的600亩耕地里,蚕豆植株叶子肥厚,长势旺盛。在夫妻俩带动下,周边农户少则一两亩、多则一二十亩,种植的蚕豆也成致富金豆豆。

记者8月4日从青海省科学技术厅获悉,近年来,青海蚕豆育种创新团队创制了亚有限、小圆粒等蚕豆资源,选育了粮、菜、饲多元化蚕豆品种,构建了生态增效型“蚕豆+”的新模式,探索了“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模式,蚕豆种植经济和生态效益愈发凸显。

选育多元化蚕豆品种

陈占兰口中能“卖成宝”的蚕豆品种青蚕27号,是青海大学承担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选育的新品种。与其同时期选育的,还有青蚕21号、青蚕25号、青蚕28号。

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副研究员、青海蚕豆育种创新团队专家滕长才眼里,上述4个品种个性十足,是该院“区域化布局、多元化发展”选育思路的结晶。

“青蚕21号是大籽粒品种,收割时仍保持软荚,使用机械收割,不易裂荚,适合在温暖灌区和中低位的山旱地种植。”滕长才介绍,青蚕25号抗病性强,适宜高海拔地区种植。

每逢好年景,蚕豆的干籽粒,每斤收购价达三五元,以每亩五六百斤的收成算,其经济效益比当地传统种植的青稞、小麦、油菜籽等农作物更可观。

而近些年,蚕豆鲜豆荚更成抢手货。青蚕27号、青蚕28号就属鲜食蚕豆品种。

“蚕豆属冷季豆,喜冷不喜热。”滕长才介绍,在我国南方,一般国庆节前后播种,春节前后鲜豆荚陆续上市,五一前后采收基本结束。相比于南方,青海种植的鲜食蚕豆属反季节蔬菜,每年6月开始,低海拔地区的鲜豆荚陆续上市,跟南方产区刚好打了时间差。

“在我眼里,青蚕27号是最理想的种子,也是最畅销的品种。”陈占兰说,“蚕豆带皮(荚)卖,一斤收购价最便宜也有七八角。对我来说,很划得来。”

干籽粒蚕豆用途广泛,可以油炸成兰花豆、怪味豆,发酵成豆瓣酱,还可当饲料,而青蚕27号、青蚕28号等鲜食蚕豆,适合煲汤,或清炒,烹饪方式五花八门,在南方市场尤为畅销。

目前,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已选育出适宜不同生态区的多元化发展的青蚕系列蚕豆品种10个、获植物新品种权11项。目前,青蚕系列蚕豆被引到甘肃、新疆、宁夏种植,每年推广面积达百万亩。

“蚕豆+”实现双赢

手握良种,青海蚕豆育种创新团队仍不忘“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该团队构建的基于生态增效型的“蚕豆+”新模式,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赢。

记者随滕长才在青海东部地区看到,6月中旬,当地温暖灌区和中低位的山旱地种植的鲜食蚕豆,已进入采摘季。采收现场,农户给记者算了笔账,每亩地鲜豆荚能采摘三四千斤,以每斤平均收购价格一元计算,每亩地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鲜食蚕豆采摘完毕,农户已开始张罗种植萝卜、白菜等蔬菜。待秋收时节,每亩地的蔬菜也有数千元的收入。此即基于生态增效型的“蚕豆+”蔬菜复种模式。

但陈占兰所在的互助县南门峡镇,海拔在2800米左右,农作物一年只能种一茬。在高海拔区域,该团队推广基于生态增效型的“蚕豆+”轮作模式,即蚕豆跟青稞、马铃薯轮作。

“今年种蚕豆,明年就可以种青稞或马铃薯。”滕长才解释其中的奥秘,豆科作物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蚕豆被誉为“固氮之王”,“种一茬蚕豆,相当于给每亩地上了二十斤尿素。”

滕长才说,基于生态增效型的“蚕豆+”新模式,统筹化肥减量与农业增效、健康畜产品生产,实现了当地农业种植效益翻一番。

打造一体化商业育种模式

走进互助县卓扎滩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青海丰之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此建立繁种基地,400亩青蚕28号将成为优质的蚕豆种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增产主要靠良种。蚕豆的饱满度不高,品相不好,就不能当种子。”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宪拥有二三十年农业技术推广经验,“要想保证种子的纯度高、品相好,就得建立现代化的繁种基地,否则种子品种就容易混杂。”

2024年,青海丰之源从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转让了青蚕28号。此外,青蚕14号、青蚕21号、青蚕27号亦花落多家企业,纷纷被转让。

为了帮助科研成果加速落地,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等单位,通过农业技术转化项目等方式,为蚕豆品种的推广锦上添花。滕长才说,“探索育繁推一体化商业育种模式,把科研人员手里的蚕豆新品种转让给企业,进而生产优质种子,才能让品种真正产生应有的价值。”

“蚕豆老品种原先不抗旱,现在推广的蚕豆新品种,适合在高海拔地区的干旱山地种植,再通过覆膜栽培技术的推广,实现增温、增湿、防草、防虫,栽培面积正逐步扩大。”张宪站在丰收在望的蚕豆地里说,大多数鲜食蚕豆的豆荚内,籽粒在3粒以上,“如今,消费市场越来越大,种植效益肯定会越来越好。”

创新种质做基础、选育品种为重点、配套技术做保障、种业开发为根本,保障了青海蚕豆产业的“破圈”。如今,按照“区域化布局和多元化发展”的思路,青海蚕豆形成在东部河湟谷地发展鲜食蚕豆为主,环湖地区的海南州以粮饲兼用及种业为主、海北州以粮饲兼用为主,西部的海西州以原粮为主的种植布局。不少地区成片种植的蚕豆,与周边的油菜花,形成一黄一绿的风景带。

从一粒豆到万亩田,从单一品种到多元布局,青海的“青蚕系列”不仅打破了传统农业的边界,更在生态与财富的双轨上跑出了加速度。蚕豆种植户们的笑容里,映照着科技赋能下的田野希望;青海蚕豆育种创新团队的坚守中,孕育着高原农业的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