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陶寺遗址考古

2025-08-04 21:01:4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为华夏族先民所创造,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面积40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遗址之一。2025年7月,国家文物局公布新一批10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山西陶寺遗址位列其中。

微观层次的考古研究,是通过显微观测、数字化分析与技术实验等,对普通方法不易认识的古代遗存、遗址埋藏过程、工具生产与使用方式、人类行为模式与区域文化等,进行微观分析和实证性研究。

从正式发掘开始,陶寺遗址就较为广泛地采取了自然科学的手段,运用了古地磁、孢粉分析、动物考古、铜器分析、地貌水文考察等先进的发掘理念和研究思路。尤其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展以来,陶寺涉及的微痕考古研究包括系列测年、环境、动植物考古、天文考古、同位素分析、古DNA、有机残留物分析等,几乎涵盖所有与考古有交集、交叉的学科。

在动物考古方面,通过分析和研究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复原古代社会中人与动物的关系,考古工作者发现,动物驯化与早期农业和社会、动物资源的利用与社会复杂化等。植物考古通过对木材、种子果实、植硅体、淀粉粒、孢粉等进行鉴定和分析后,研究遗址中农业起源与作物驯化、早期农业发展与社会复杂化、生业经济与古代城市进程,最终解决考古研究中全面复原人类社会历史的问题;通过对古金属器物及有关矿冶、熔炼、浇铸、铸型材料等遗存进行分析,探讨出金属制品的原料来源、制作工艺、技术思想、生产组织、文化交流与贸易等诸多考古问题。

近年来,随着古DNA提取技术和分子生物科学的发展,古DNA的研究对象不仅仅局限在人类、动植物的遗骸上。科研团队还通过古微生物DNA信息追溯古代疫病流行,通过土壤提取古代人类DNA,通过口腔牙结石微生物揭示人体健康和饮食习惯。稳定同位素考古则通过分析动植物、人骨等考古材料的碳、氮、硫、锶等稳定同位素值,来研究先民饮食结构、人群迁徙、动物驯化和农业起源等考古问题。通过陶器、石器等文物内残留物的分析,残留物分析探讨了古人有关酒、奶制品、丝织、黏合剂等等生产生活。

陶寺的微观考古,让考古学研究对象由宏观层面可见遗存拓展至分子级别的微观层面,重在引导考古工作向深入、细节、具体的微领域发展,从而获取一般考古学方法难以得到的研究结果。因其重视从微观现象和科学实验来论证历史过程,所以其研究结果具有传统方法与技术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目前,微观层次考古已成为科技考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从传统考古到新时代考古,从单一学科研究到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联合科技攻关,陶寺遗址都是考古技术与方法理论的“实验场”与“孵化器”。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综合整理,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