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迎泽区王家峰村,一座融合了现代建筑语汇与北齐文化基因的建筑群静静矗立。这里是全国首座原址建设的北齐壁画专题博物馆——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依托“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北齐徐显秀墓而建。而今,这座博物馆,正以科技为笔,让沉睡千年的壁画焕发新生。
330余平方米的北齐徐显秀墓壁画,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些绘制于公元6世纪的壁画,以其恢宏的篇幅、精湛的技艺,再现了北齐时期晋阳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民族交融盛景。但历经千年地下环境的侵蚀,壁画曾面临颜料层脱落、墙体酥碱、微生物滋生等多重病害,保护难度极大。对此,文物保护专家运用扫描电镜和能谱、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分析壁画颜料成分,通过显微CT扫描探测壁画层理结构,借助纳米材料技术修复酥碱壁画——一系列现代科技的介入,有效遏制了徐显秀墓墓室结构及壁画的稳定性问题,形成了北齐砖石墓壁画原址保护的“中国方案”。
传统修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团队为每一块壁画建立了数字档案,用三维建模技术记录修复全过程,让千年壁画的“健康状况”可追溯、可监测。“科技+传统”的保护模式,让徐显秀墓壁画在历经1400余年风雨后,仍能以“原真性”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博物馆的《别都华彩》展厅,披甲的武士执戟前行,反弹琵琶的乐伎轻拨琴弦,商旅驼队沿着虚拟的“晋阳古道”缓缓西行……该展厅突出了晋阳在北朝时期的重要地位,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古人的精神风貌,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北齐晋阳“胡汉交融、丝路繁华”的社会风貌。通过穹窿顶360度环幕,观众能看到忻州九原岗墓《升天图》中提取的风雨雷电神仙形象,其以中国传统神话为框架徐徐展开:先见“风伯”“雨师”踏云开道,继而“雷公”“挟石”相随护佑,更有象征墓主夫妇飞升的“仙人骑龙”“仙女骑鹤”翩然引路,共同织就一幅气势浩荡的奇幻盛景。
《一眼千年》展厅分别从考古发现、原址展示、科学保护三个角度进行展示,详细说明了北齐徐显秀壁画墓的来龙去脉。游客仅需戴上VR眼镜,便可沉浸式体验徐显秀墓室壁画。
《简易标美》展厅集中展出了娄叡墓壁画、九原岗墓壁画、水泉梁墓壁画,展现山西地区北齐墓葬壁画独特的“简易标美”风格,为今天的人们对北朝晚期的绘画艺术提供了系统的认知。
3D、AR、VR……数字技术的运用是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的一大亮点。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用户可以在虚拟空间里亲手拿起文物陶俑进行全方位观赏,甚至能在文创区参与“数字修复”互动游戏——这些打破时空限制的传播方式,让这座建筑面积仅5355平方米的博物馆,拥有了“无限延伸”的展示空间。
2023年12月开馆至今,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用一组数据印证了科技赋能的成效:19个月累计接待观众68万人次,其中30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达48%。这些数字背后,是科技让文物“说话”的魔力——千年壁画通过数字技术变得可感、可触、可互动,年轻人自然愿意走近历史。
科技赋能的深层价值,在于让文化遗产从“保护”走向“活态传承”。博物馆联合高校开发了相关课程,让学生在电子屏临摹壁画,感受“简易标美”的北齐绘画美学。“科技+教育”的模式,让文物保护不再是专业领域的“小众事”,而成为大众参与的“文化课”。
站在徐显秀墓原址展厅,看着壁画上《宴饮图》中人们共饮的场景,再对比展厅外年轻人用手机拍照打卡的画面,我们仿佛能触摸到历史与当下的共振。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北朝壁画艺术巅峰的展示窗口,是民族融合与丝路繁华的历史见证,更是一座蕴含着深刻历史智慧与清廉启示的精神宝库。如今,它正以科技为桥,让1400年前的“别都华彩”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让我们深刻感悟历史兴衰的规律,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了一份生动范本。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董韩梓综合整理,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