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非遗文化 湖南怀化沅陵上演《狃子花开》实景剧

2025-08-04 18:44:5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

近日,湖南省组织开展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媒体集中采访活动,集体观看了在怀化市沅陵县借母溪乡千堂湾景区上演的文旅融合、扶贫项目《狃子花开》实景剧,剧中融合展现了多类当地非遗项目。

《狃子花开》是一部以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借母溪乡一带真实“狃花”故事和人物为原型设计的山水实景剧,呈现当地流传千年的“狃花(典妻)文化”。全剧围绕崖上思母、狃花结缘等六个篇章展开,融入了本地特色的盘木号子,以及当地辰州傩舞、土家茅古斯等非遗元素,展现借母溪文化的独特魅力。

沅陵辰州傩又称土家傩,涵盖了政治、历史、民族、宗教、考古、文学、艺术等方面,因其神秘而诡异,故在五溪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诸多史籍记载甚多。沅陵辰州傩分“上河教”和“河南教”两大教派,共有61坛,主要流传于七甲镇、五强溪镇等地。据悉,辰州傩渊于荆楚,辐射于巴蜀吴越秦等地,曾一度影响中原。行傩时分傩祭、傩戏和傩技等三部分。傩戏被称为戏剧中的活化石,按其内容形式有傩堂正戏、小戏、大本戏之分。傩技则为绝技杂技表演,主要有上刀梯、过火槽、踩犁头、滚榨刺等。沅陵辰州傩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辰州傩面具是湖南湘西辰州(今沅陵一带)傩文化的核心载体,被誉为“楚巫文化的活化石”,其制作以樟木、白杨木等质地细腻的木材为原料,经选材、雕刻、打磨、蒸煮(防蛀)、彩绘等十余道工序而完成,工艺严谨且蕴含古老智慧。作为傩戏、傩仪中沟通人神的“法器”,辰州傩面具不仅是表演道具,更凝结着当地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平安的祈愿,其独特的雕刻技艺与文化寓意,使其成为研究湘西民俗、宗教与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2021年其被公布为怀化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是舞蹈界和戏剧界公认的中国舞蹈及戏剧的最远源头和活化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茅古斯以近似戏曲写意、虚拟、假定等技术手法,表演土家祖先渔猎、农耕、生活等内容,既有舞蹈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形成浑然一体的祭祀性舞蹈。表演粗犷豪放、刚劲激昂,让人们领略到五荒时代的原始艺术之美。

据介绍,该剧为助力当地扶贫,选择演员主要以脱贫户为主,以借母溪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帮助脱贫户人数40余人。参演的40余名脱贫户演员,不仅能通过演出获得稳定收入,覆盖家庭日常开支,还在培训中掌握了表演、协作等技能,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既方便照顾家人,也能带动当地民宿、农产销售,形成“一人演出、全家增收、乡村添活力”的好局面。

(邓浩然 摄)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