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作为山西省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标志性成果,以“表里山河 臻藏晋显”为主题,通过系统性整合文物资源与前沿技术应用,构建了“一库两端六应用”的数字化展示体系,为公众提供了全新的文物观赏与互动体验。该项目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博展览的时空限制,更通过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及VR、AR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文物从静态陈列到动态交互的跨越式升级。
在内容架构上,项目精心梳理了山西丰富的文物资源,将镇国寺万佛殿、晋公盘、晋侯鸟尊等代表性文物以专题形式深度呈现。公众可以通过“导览”“鉴赏”“推荐”“展览”等一站式服务,全方位感受山西作为文物资源大省的深厚底蕴。“国宝中的山西”“文博地图”“耳朵里的山西”“发现周边”等特色板块,则让用户在虚拟空间中轻松探索山西的文化地标。特别设计的“文物魔墙”功能,使国宝级文物触手可及,而“云展精选”等动态栏目则确保用户始终能获取最新的文物资讯。这种多维度的展示方式,让每一件文物都挣脱了物理展柜的束缚,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焕发新生,成为可感、可触、可互动的文化符号。
技术的创新应用是该项目的核心优势。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并非简单地将文物数字化,而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文物活化利用体系。通过云计算平台整合分散的数字资源,依托AI算法实现文物信息的智能匹配与个性化推荐,运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观赏场景,项目真正实现了文物传播模式的突破。这种从资源梳理到多维度应用的全链条布局,使其在省级文物数字博物馆建设中树立了标杆。2023年,项目获评第九届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推介优秀项目,正是行业对其技术实力与应用价值的高度认可。
社会效益方面,该项目显著提升了文物资源的公共服务效能。通过“探索互动”“公众教育”等板块,专业的文物知识被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数字内容,成为学校课外教育与社会文化普及的重要载体。线上展厅的开放,让偏远地区民众也能近距离欣赏国宝,有效推动了文物保护理念的全民传播。经济效益上,数字化手段大幅降低了文物展示的边际成本,“一库两端六应用”体系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复用。线上流量为线下文旅产业导流,带动了文创开发、虚拟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形成“线上引流+线下消费”的良性循环。
作为省级文物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典范,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的成功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与运营模式。它不仅是技术赋能的产物,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案例。项目通过构建文物数字资源全链条开发利用体系,让沉睡的文物在数字空间重获新生,真正实现了“让文物活起来”的文化传承目标。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综合整理,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