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数字人”智能体是大同日报传媒集团与中华书局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协同研发的文化IP驱动型数字人智能体。项目以“花木兰”这一承载中华精神的经典文化符号为核心,深度融合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情感计算及知识图谱等前沿技术,不仅为出版行业打造“文化赋能+技术驱动”的新型内容生产与传播生态,更成为了大同城市宣传与文旅升级的数字引擎。
技术赋能实现精准建构
“花木兰数字人”智能体项目集成人工智能、大数据、语音识别、知识图谱、数据库、语义识别等核心技术,属于媒体行业以及出版业特色技术领域的创新应用。
项目基于UE引擎完成高精度3D建模,人物形象设计严格考据南北朝历史背景与木兰身份定位,服装服饰细节还原地域与时代特征,仅毛发系统就历经300余次渲染测试;AI驱动系统融合NLP、ASR、TTS及LLM技术,实现“语音识别—意图理解—情感化回复—拟真语音输出”的全链路交互,语音驱动口型动画精度达98%。
为确保历史文化准确性,项目特别邀请北京大学教授罗新、赵冬梅,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衣若芬等多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团,对数字人模型、知识框架进行多轮审核,形成“技术+学术”双重保障机制。
多元应用重塑行业生态
在出版领域中,数字人可通过知识图谱整合《木兰辞》历代注释与研究文献,为《少年读木兰》等读物提供结构化素材库与叙事建议,降低创作门槛。在传播端中,“花木兰数字人”智能体以方言演绎《木兰辞》、结合女性成长话题发起互动问答等形式,使图书短视频播放量较传统推广提升3倍以上。
在城市文旅与宣传中,应用场景更呈多元化拓展。2025年春节期间,“花木兰数字人”光影秀亮相大同东城墙和阳门,通过光影技术让千年古城与数字木兰隔空对话;中华书局读书开放日设置的智能体一体机,实现了读者与“木兰”的面对面文化交流;深圳文博会的互动体验区,更是让全国观众感受数字人与地域文化的融合魅力。“花木兰数字人”智能体的应用广泛性可见一斑。
大同日报传媒集团“木兰工作室”作为项目落地的核心载体,构建了“文化创意+数字传媒+产业运营”的媒体融合新模式。
“木兰工作室”以数字人为纽带,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平台的深度联动:在内容生产中,“木兰工作室”将报纸专栏、电视专题与数字人短视频、直播互动相结合,形成“一次采集、多元分发”的传播矩阵。在渠道整合中,“木兰工作室”依托大同古城内的鼓楼西街官方授权店,打造“线下体验+线上传播”的文旅消费场景。
2025年“五一”期间的“古韵西街寻味大同”直播,“木兰工作室”通过开展辨醋挑战、《木兰辞》背诵互动等活动,取得了线上观看量5万次,带动线下客流增长40%的成绩。在产业运营中,“木兰工作室”联合本地企业开发木兰主题文创,形成“新闻报道—数字IP—实体产品”的价值转化链,展现了地方媒体在融合转型中的创新实践。
随着数字人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该项目预计将带动文旅消费、文创开发等相关产业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形成“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具有丰富的经济效益。
同时,项目也累计服务千万用户,成为传播木兰文化与大同地域特色的重要载体。2025年1月18日3D超写实数字人花木兰北京新闻发布会吸引近20家央媒报道,全网点击量超500万次;“木兰杯”2025新春征联活动收到全国投稿上万副,推动楹联文化与木兰文化的融合传播;“文创高校行”活动走进12座城市的30所高校,培养了一批青年文化传承者,兼具深厚的社会效益。
目前,多语言版本数字人正在研发中,未来可通过海外社交媒体矩阵,以更易接受的形式推动木兰文化走向国际。
(实习生 白天择 科技日报记者 赵向南 综合整理,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