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布“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新政

2025-08-04 22:24:3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魏路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8月4日,上海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上海市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旨在加快健全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引导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出题人”“阅卷人”“答卷人”作用,面向上海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提升企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以机制和制度创新为全国探路。

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重镇,近年来上海围绕基础研究战略性布局、组织化实施和持续性投入机制等,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如上海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2024年全市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R&D经费支出比例达11%左右,高于全国6.91%的平均水平,但与国际创新型城市普遍达到的15%比例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产业与科学同题共创“双向奔赴”

为帮助企业跨越从想做到能做、敢做的“鸿沟”,同时探索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2021年,上海设立基础研究“探索者计划”,通过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把产业界面对的工程需求、工程难题向基础科学问题转化,从高校、科研院所等科学界寻求解决方案,推动产业需求与基础研究融通。目前,“探索者计划”合作企业已从最初的2家拓展到22家,覆盖了生物医药、信息、航空、先进材料等多个领域。

最新出台的《若干措施》明确,支持企业与政府深入实施“探索者计划”,聚焦底层关键科学问题,布局基础研究项目,同时吸纳更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企业加盟。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表示,上海正在积极探索央企、国企、民企、外企共同投入机制,为日益迫切的基础研究突破注入更多内生动力。

作为“探索者计划”的首批参与者,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核工院)与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紧密协同,共同凝练基础研究方向,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如上海交通大学引进的谢奎教授,为上海核工院攻克了核能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氚的相关问题,让高校的科研成果得以跳过逐步验证阶段,直接进入企业的示范工程环节,从而推动核能技术快速实现产业化。

上海核工院董事长颜岩说:“过去企业不知找谁解题,科学家不知向何处发力,如今‘探索者’让双方找到了彼此需要的答案。去年我们通过该计划成功立项12项,本年度已组织申报近百项。”

强化财税支撑与考核评价引导

《若干措施》提出,根据企业年度基础研究投入,分三档给予200万元、500万元和1000万元的一次性财政补助。其中,根据此次发布的新政,基础研究投入达到或超过1亿元/年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1000万元,这对企业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强技术储备将是实实在在的重大利好,可谓力度空前。

“真金白银”的鼓励和引导,还体现在税收优惠上。《若干措施》明确,企业支持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高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学基金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可享100%税前加计扣除。

“探索者计划”所探索的“共同出资、风险共担”机制,此次在《若干措施》中也得到进一步推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赵震表示,将支持本市高校联合企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政府、企业按照1:1比例共同出资,围绕行业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

上海还将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的引导和倒逼作用,鼓励企业尤其是国企主动布局基础研究。比如,将企业基础研究支出在年报统计表中单列填报,根据规定加计视同于利润。要求承担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等建设任务的企业,年度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发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0%。

如何以公益方式激活多元投入,上海正在破题。《若干措施》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设立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引导带动全社会捐赠支持基础研究。对公益基金会支持的基础研究项目,相关部门按照基金会投入的50%予以共同支持。

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陈东介绍,上海成立了启源公益基金会,该基金会将与上海市国资委“揭榜挂帅”研究课题联动,对于成功申报“揭榜挂帅”研究课题的科研人员,择优予以定向支持,助力国企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填补产业链基础理论空白和技术原理缺位。

“这项政策会引导越来越多的企业支持基础研究。”泰坦科技副总裁马琳杰说。去年6月,泰坦科技捐赠300万元,设立了上海泰坦自然科学发展基金会。这是一个非公募基金,实行“充分信任+不论成败+科学监管”的公益模式,遴选基础研究项目,支持科学家勇闯前沿科技“无人区”。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