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房琳琳
16万千瓦时光伏年发电量,3069吨碳减排实效,60多户“阳光收益”家庭……在梅林村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些数字正重塑着沙地平原的价值逻辑。当无人机掠过连片光伏矩阵,当数字屏显实时跳动着生态收益,这个原本没有天然山水的村庄,硬是以生态立村、生态富民为钥,打开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低碳密码。
8月4日,科技日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浙江省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二十余年前,浙江启动“千万工程”,梅林村作为这一重大战略的首批实践地,率先拉开了乡村变革的序幕,成为“绿水青山”蝶变“金山银山”的鲜活样本。
仲夏的梅林,阳光在光伏板上流淌,绿意与蓝光在沙地平原上交相辉映。来到集中居住区,村民屋顶上的光伏板格外醒目。
“我们在梅林美好生活中心率先打造村级光充储一体化系统,融合屋顶风格布局258千瓦分布式屋顶光伏。”在现场,国网杭州供电公司“零碳工程师”来涵彬介绍,通过屋顶安装的光伏,年发电量超16万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4吨。
目前,已并网的爱迪尔低碳工厂4.7兆瓦光伏项目成为企业低碳转型支撑,年发电550万千瓦时,减碳3069吨。
梅林村党委书记杨燕江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村民安装光伏设备后,可以通过手机端实时查询发电和用电情况。”这些光伏板不仅能够满足居民家中日常用电,富余的电量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目前,已有60多户村民装上了“会赚钱的屋顶”,每户每月收益大概在200元,可谓“阳光照在屋顶,收益落入口袋”。
在电力服务方面,杨燕江介绍称,村里所有的低碳项目均已接通“‘双碳’大脑”数智平台。目前,村里629户农户的用电都通过该平台实现了智能分析和预警管控。
而在更广阔的乡野,梅林村渔光互补项目整合86余亩池塘与39余亩土地,水上发电、水下养鱼,实现“一份土地,两份收益”,预计每年可增村集体收入超11万元,将每一缕阳光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绿色财富。
通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这里的光伏板不仅输送着清洁电能,更输送着生态富民的希望。梅林村正以“千万工程”为笔,以低碳实践为墨,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绿色答卷。
(图片来源: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