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湿地底泥洗脱技术标准》通过专家审定

2025-08-05 10:47:2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郑云龙

8月3日,中国林学会组织专家在湖北荆州洪湖举办《污染湿地底泥洗脱技术标准》审定会。专家组一致认为,底泥洗脱是湿地生境修复、生态恢复的先锋技术,建议通过标准引领加快推广应用,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据了解,底泥洗脱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余增亮、冯慧云团队针对水体内源污染构成和释放特点研发的原创发明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二次分离精准去除水体悬浮物、提高透明度,着力构建稳定的泥水界面,为沉水植物的自然萌发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

目前,该技术已在14个省(直辖市)开展工程化应用。其中,北京凉水河生态治理荣获水利部2020年度“大禹科技奖”。中国林学会组织编制《污染湿地底泥洗脱技术标准》,旨在通过标准引领、加快推广。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中建三局绿投公司和安徽雷克环境联合实施的洪湖底泥洗脱生态修复试验现场,对项目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恢复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去除悬浮物、提高透明度,这是生态恢复的先决条件。”该标准牵头起草单位雷克环境董事长吴敬东介绍,底泥洗脱通过“淘洗”方式精准去除悬浮物、提高透明度,通过光合作用“唤醒”沉睡的生命,促进沉水植物萌发生长,实现内源污染削减和水体生境修复的技术耦合,是目前能快速提高透明度的治理方式,应用前景广阔。

洪湖作为湖北第一大淡水湖泊,是江汉平原重要的调蓄湖泊和生态屏障。2024年11月,在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支持下,中建三局和雷克环境组建专业团队,率先开展难度最大的水生植被生态修复试验工作。团队采用“底泥洗脱+生态修复”协同治理工艺路线,营造水生植物良好生长环境。

经过一个季度的孕育,菹草、野莲等原生沉水植物自然萌发,人工补种苦草、眼子菜等先锋物种相继分蘖发芽,试验区域植物覆盖率达到80%以上,水体自净能力显著增强。

(受访单位供图)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