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地质灾害怎么“防”?“天、空、地、人”四网监测显成效

2025-08-05 19:32:2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吴叶凡

当前,我国正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易发多发。5日,在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刘传正表示,目前我国通过“天、空、地、人”四种手段,实现对汛期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测。

汛期地质灾害主要有四种,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刘传正介绍,这四种灾害类型主要是由强降雨引发的。如果某个地区发生过地震,破坏了山体,再经过强降雨,有可能更容易发生大规模崩塌、滑坡和塌陷。此外,如果某个地方有工程活动,再结合降雨的叠加作用,也更容易出现上述几种类型的灾害。

“关于地质灾害的监测手段,简单可以概括为‘天、空、地、人’四种手段。”刘传正说。

“天”是卫星遥感。“如果你到山区旅游,关心自己所处区域的安全,就可以搜索手机卫星地图,看看地图上有没有黄色、白色、灰白色等图斑,图斑是否和周围有明显不一样。”刘传正提醒公众,如果某地周围都是绿绿的植被或树木,单单那一块是白色的,那么那里可能正在发生变形或是掉石头。

“空”是航空遥感。通过使用无人机,人们可以对难以到达的高处进行更详细的观察。比如某地发生了沟道泥石流,人们难以走近监测。无人机则可以近距离拍照,并把图像传回,方便人们研判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地”是地面监测。“比如滑坡有裂缝,就需要布置裂缝计。我们设定滑动的监测预警值,当达到一定量值的时候,裂缝计就会自动报警。”他说。对于泥石流,工作人员则通过次声仪来监测,如果仪器“听到”了异常,就说明泥石流正在靠近。

地质灾害监测需要“天、空、地”三种“技防”手段,也需要“人防”。“人”就是属地百姓和游客。刘传正提醒,在野外游览期间,如果人们发现山体有裂缝,有变形迹象,早晨去的时候还不大,回来的时候发现变大了,就要立即上报,并组织人员避险撤离。

通过“天、空、地、人”四种手段,我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取得突出成效。“比如今年7月2日,四川省丹巴县巴底镇一位群测群防员发现泥石流征兆后,立即上报,并组织群众紧急撤离,实现了人员零伤亡。”刘传正说。

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还特别提醒,面对持续性强降水,公众要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避免进入河道、山谷、低洼地带等危险区域,开车出行遇到漫水的路面、桥面,切勿盲目涉水,保护好自身和家人的安全。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