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全球数字化加速发展,但伴随着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的涌现,网络威胁也随之不断升级。在此背景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安全融合发展成为助力数字化建设、提速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8月6日,在由中国互联网协会等主办的第十三届互联网安全大会上,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
邬贺铨表示,基础大模型展现出强大的通用能力,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石,但在垂直领域的深度应用中却面临着专业知识不足、场景适应性有限的“最后一公里”挑战。破解之道在于深化协作,需要大模型技术提供方与金融、医疗、能源、交通等垂直行业的龙头企业、专业机构紧密携手,深度理解行业痛点,共同构建高质量的专业语料库,为模型注入行业灵魂。
同时,必须着力降低应用门槛,探索“行业大模型即服务”等创新模式,通过开放平台和工具链,让广大中小企业也能够便捷、低成本地获取定制化的人工智能能力,真正释放行业大模型驱动产业升级的普惠价值。
“要创新升级数字安全防护体系,构建人工智能驱动的主动免疫。”邬贺铨说,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威胁态势,传统被动、碎片化的安全防护已力不从心,亟须根本性变革。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的强大能力,赋能威胁狩猎、异常检测与自动化响应,推动安全防御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警、事中阻断”的主动免疫模式跃升。
邬贺铨呼吁,数字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新家园,人工智能与数字安全的挑战是全球性的,单打独斗无法应对,要深化国际合作,共建开放、包容、安全的数字未来。
本届大会以“All In Agent”为主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中国互联网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赵志国在致辞中肯定了智能体技术的战略价值,他指出,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的融合发展,是时代命题,是必答题,而不是选择题,更是责任和担当。需要各界加强人工智能与安全产业的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坚持协同共治,形成安全发展合力。
“大模型能力越来越强,但仅有大模型是不够的。”360集团创始人、大会主席周鸿祎坦言,过去大模型在企业应用中的两大痛点——推理能力不足和缺乏独立做事能力,前者在近一年已显著改善,但后者仍未解决。大模型缺少“手和脚”,不会使用工具,不能直接“干活”。人工智能发展如果停留在大模型阶段,只能成为玩具,而非生产力工具。
周鸿祎强调,大模型进化到智能体是必然的,智能体才是解决之道。它能够理解目标、规划任务、调用工具、具备记忆,实现从需求到结果的完整交付。其核心在于使用工具的能力和利用大模型进行复杂任务规划的能力。
在网络安全领域,智能体对网络安全正逐渐形成颠覆性影响。周鸿祎表示,当前企业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安全运营专家稀缺且培养周期长;另一方面,“智能体黑客”的出现使攻防对抗进入“机器对机器”的新阶段——单个黑客可操控上百个智能体黑客,批量发起自动化攻击,加剧网络战风险。
为此,为重塑数字安全,360推出了安全智能体,基于安全大模型这颗“大脑”,为其增添了“手和脚”,尤其是L4多智能体蜂群,可实现对人类高级安全专家能力的复刻,是安全能力质的突破。
“安全是数字化的底座,AI是数字化的顶峰。”周鸿祎表示,360将继续坚持“安全+AI”双主线发展,用安全守护时代,用AI定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