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杭锦旗:红土“泥蛋蛋”捏出产业“金疙瘩”

2025-08-08 14:56:59 来源: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巴拉贡镇昌汉白村,村党支部书记院和平捏着一把红胶泥笑得眼睛眯成缝:“当年娃娃们在泥地里打滚儿,谁能想到这土如今成了‘金疙瘩’。”

  院和平所说的,正是被誉为“千种用土、万土之王”的凹凸棒石黏土。这片红土地,如今正变身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金色引擎”,在当地织就一条从矿土到产业链的传奇之路。

  凹凸棒石黏土“变身”

  作为世界稀有硅酸盐黏土矿物,凹凸棒石黏土的晶体结构如同纳米级“海绵管道”,这种独特构造赋予它吸附、催化等数百种理化特性。在杭锦旗地下,这片“万土之王”体量惊人——目前已探明3.4亿吨、远景储量达20亿吨,储量稳居全国第一。

  储量大、用途广,怎样玩出新花样?早在20世纪90年代,当地人就琢磨起了“玩土”的门道。2013年,中国工程院三位院士就当地资源合理化利用提出建言,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首条年产6万吨土壤调理剂生产线的建成,让这片红胶泥真正“活”了起来。

  在杭锦旗呼和木独镇的沙漠试验田,鄂尔多斯市恒益凹凸棒石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王学忠蹲在滴灌带旁,扒开沙土展示:“掺了凹凸棒石的保水剂就像地下微型水库,既能把雨水‘锁’在土里减少灌溉,又能给沙化土地‘捏骨架’留住养分。”

  数据印证效果:巴拉贡镇昌汉白村3000亩沙化地用了土壤调理剂后,每亩增产近500斤,乡亲们每亩实打实多赚600元。

  为了让凹凸棒石黏土“聪明”起来,杭锦旗还砸下5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政府+科研+企业”的创新联合体,催生出脱酶替抗饲料添加剂等4个新产品,让凹凸棒石黏土的科技范儿越来越足。

  杭锦凹凸棒石黏土研发与产业化土壤改良用肥中试车间内,3米高的不锈钢罐体轰鸣作业,暗红色凹凸棒石黏土从螺旋输送机倾泻而下,这是制备土壤改良用肥的主要原料。“我们采取订单式生产,一天就能生产15吨肥料。”该车间负责人李文歧介绍,这些肥料销往山东、河北、新疆等地,客户反馈使用这种化肥,不仅能改良土壤沙化,还能提升土壤保水能力。

  发挥“多面手”潜力

  车间外的产业链图谱中,凹凸棒石黏土的“多面手”潜力得以呈现。从土地改良的基础功能,到工业净化的中端应用,再到美妆原料的高附加值开发……红胶泥既能钻进农田当“营养师”,又能在化工池里当净化剂、在食用油里当“脱色师”,甚至还能在防晒霜、美白霜的配方中成为重要原料。

  今年1月,杭锦凹凸棒石黏土博士工作站正式揭牌。工作站里,专家盯着显微镜,琢磨怎么让凹凸棒石黏土在碳中和、新能源材料等相关领域发光发热,推动全产业链的蓝图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可这“点石成金”的路上也有坎儿:技术如何更快变成产品?市场如何从本地走向全国?挖了土又如何保住绿水青山?

  当地人摸索出一套法子:和环投公司搞污水处理中试,把实验室搬到项目现场;在沙漠腹地进行大田试验,让保水剂在最缺水的地方证明本事;博士工作站的专家们既钻理论又跑地头,把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拧成了一股绳。

  “小时候拿这土捏小人儿,现在它成了我们的致富法宝。”院和平的话里藏着几代人的“玩土”轨迹。当凹凸棒石黏土从孩童的“泥蛋蛋”变成产业的“金疙瘩”,当“土专家”和院士们在车间里碰出火花,红胶泥正上演一出“大变脸”。

  “我们将依托博士工作站,构建起凹凸棒石黏土的全产业链体系,开发出更多满足高端需求的新产品,力争让这种特色资源释放更大价值,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王文波表示。


图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巴拉贡镇镇区周边,该地富含凹凸棒石黏土。 受访单位供图

责任编辑:荆晓青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