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吴 曦
简单收拾行李,顾不上吃饭,王瑛便买了最近一趟航班的机票,赶赴一线部队。十余年来,只要一线部队有问题、有需求,她都会第一时间赶过去。“不让问题过夜”是这位空军工程大学空管领航学院教授的准则。
王瑛说:“作战筹划与任务规划常被誉为战场上的‘先行者’。我的任务就是在电脑上对作战任务进行全面分析,事先想好仗怎么打,并安排好所需的各类资源。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任务的成功与否。”
今年,王瑛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
“不能让战机飞行员‘盲打’”
最近,一场多方联合演习正在某基地火热进行。这几天,该基地任务规划的会议室里“硝烟味”越来越浓。从航线规划到兵力部署,从进攻队形到后勤补给,参演人员依托王瑛团队自主研发的某任务规划系统,剖析作战问题,制订任务计划。
看着一份份切合实际的作战方案顺利出炉,王瑛禁不住想起数年前的一次对外联训任务。
在那次对抗任务中,外军使用了专业的任务规划系统,而我方飞行员仅凭经验进行空中对抗,缺乏对战场的预判,最终成绩不理想。
听闻此事,当时刚毕业没几年的王瑛心里非常难受。“战场不是凭感觉的地方,我们不能让战机飞行员‘盲打’!”她在心里暗暗较劲,一个大胆的想法逐渐形成——开展任务规划研究,为部队打造空中作战“大脑”。
当她鼓起勇气向上级提出这个想法时,分管领导愣住了。在领导看来,这个项目面临太多挑战:系统技术理念超前,国内尚无成熟框架可参考;研制任务繁重,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与此同时,部队在军事训练中对这类系统的需求十分迫切。
“这个黄毛丫头真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吗?”领导看着王瑛眼中的坚定,心里既犹豫又多了一丝期待。而王瑛知道,从她说出想法的那一刻起,无论前路有多难,她都必须走下去。
自此,以王瑛为骨干力量的任务规划研究团队走上漫漫征途。
任务规划需要大量计算,为求得最优解,耗费几天、几个月都是常事。为了给系统研制打下坚实基础,王瑛光搜集各类机型数据和参数就耗费了半年之久。她每天一睁眼就开始做分析实验,每天做100多次,半年里天天如此。经过数十万次优化改进,他们将系统的计算效率提至最优。
系统初具雏形后,王瑛带领团队将会议室临时组建成作战指挥模拟大厅,在这里部署多套自主研发的作战规划系统和测试系统,然后对其进行评估和优化。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与代码“死磕”的日子终于换来任务规划系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目前,该系统已在一线部队广泛部署,王瑛主持编写的某指南和研究系列报告也被推广到空军相关单位。
“必须沉到部队一线”
“有些虚拟兵力的行为过于理想化,和平时的训练无法衔接”“对手兵力的招数就那么几套,很容易摸清套路”“以前的系统就像林立的烟囱,多方之间存在壁垒,无法共享资源”……夜已深,但在某基地会议室里,“火药味”丝毫未减。针对王瑛团队自主研发的某任务规划系统,参会人员直言不讳地抛出一个个问题。
这是王瑛利用暑假开展调研的最后一站,她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来自不同单位的建议。她要做的,就是从这些真实反馈中找到系统迭代的突破口。讨论持续到深夜,一次次“头脑风暴”碰撞出创新火花,为未来演训模式的升级埋下了伏笔。
走出会议室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朝阳为云朵镀上一层金边。“我们必须沉到部队一线,只有如此才能了解真实需求,才能紧跟备战打仗的节奏。”王瑛望着渐亮的天空说。
这份对“需求”的敏感,早已融入她的科研基因。几年前,为加快任务规划专业建设,空军机关在空军工程大学开办首届任务规划骨干培训班。接到授课任务的王瑛深知,课堂连着战场,教材必须带着“硝烟味”。她和团队一头扎进资料堆,将数十个部队实战战例与最新科研成果熔于一炉,编写出任务规划专业教材。
结业考核时,部队参谋骨干和优秀飞行员用这套教材,在系统上设计出一个个紧贴实战的作战方案,实现教与学、学与战的无缝衔接,让系统的实战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此后,为推动空军任务规划领域新质战斗力生成,在空军统一部署下,王瑛带领团队开启了“奔波模式”:在部队一线部署上百套系统,进行技术保障和培训授课百余次。
“我们研发的系统要随部队的实际需求更新,任何一个来自部队的声音都不能被忽视。”王瑛说。
“学员只会背公式可不行”
在课堂上,王瑛从不照本宣科,常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原理讲得透彻明白。讲台上的她常指着沙盘,把复杂的规划模型讲成学员熟悉的“战场故事”。
“理论最终要应用于实践,得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王瑛常对学员说,“人才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成长。”
只要有项目,王瑛总会把年轻人推到前台:让年轻人跟着部队演习完成数据采集、参与系统升级调试。
学员欧阳俊岫至今记得毕业答辩那天的场景。为了完成好答辩,欧阳俊岫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大家都认为他的毕业设计肯定能达优,但王瑛只给他打了89分。
“你的方案在技术层面无可挑剔,但战场不是实验室,很多突发情况你没有考虑。”王瑛指着他设计的预案说。“战法考虑不全、作战预案考虑不周、与实战对接不够紧密”的评语,像三记重锤敲在欧阳俊岫的心上。
“军校教育不应是技能教学,培养的学员只会背公式可不行。”王瑛的话让欧阳俊岫涨红了脸。
“王教员,您说得对。我只顾着技术完美,却忘了设计的根在战场。”欧阳俊岫说。后来,他一有时间就跑去部队训练场,把实战案例融入每一次方案设计。
除了在课堂上给学员讲原理、教方法外,王瑛还会带着学员到自己授过课的部队去部署系统,到练兵一线感受战备训练和任务规划、执行的紧张氛围。她认为,军校学员不能总在教室和实验室“纸上谈兵”,只有真正走进一线,才能更加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王瑛指导培养了3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其中大多数已成为科技创新骨干力量和优秀基层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