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添福 通讯员 王桂萍
8月7日,天刚泛出鱼肚白,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芦花乡的生态护林员李万国已整装待发。他的帆布包里,镰刀、灭火器、防火宣传册以及两个馍馍,是他15公里巡山路的“标配”,更是十二载巡山日子里,与九寺掌林场不变的约定。
九寺掌林场,山势陡峭,因此地曾建有冰沟古城,而享有“冰沟奇峰”美称。《西宁府新志》记载:“奇峰山,在县东北冰沟驿。”
日头刚爬上山梁,林海愈发深沉,却掩不住潜藏的危机。“要谨慎留意,草枯叶燥,一丝火星能烧半座山。”李万国抹了把汗,声音被风沙磨出沙哑的质感。
作为芦花乡34人组成的护林队的队长,他比谁都清楚,高温干旱容易给山林铺上“易燃毯”,偶尔来访的游客更可能带来致命火星。
碎石路在脚下“咯吱”作响,豆大的汗珠顺着李万国黝黑的脸颊滑落。行至一片坡地,他忽然蹲身拨开半人高的蒿草——一个烟头躺在枯叶间。“你看,这就是雷。”他眉头紧锁,把烟头收进垃圾袋。
“李叔守林子,就是护咱的根。”村民王生财远远就和他打招呼。在乡亲们眼里,李万国不仅是护林员,更是九寺掌的“活地图”——他认得每处陡坡的隐患,记得每片密林的脾性,更把守护的责任织进了与乡邻的日常寒暄里。十二年来,“进山不玩火”成了周边村民的默契,这背后,是他日复一日的唠叨,更是大家对这片林子共有的珍视。
如今的李万国,多了个“新伙计”——装着生态护林员巡护App的智能手机。“定位、拍隐患、上报,指挥部立马能看着。”他熟练滑动屏幕,并指向远处山头的监控探头,眼里闪着光:“这玩意儿24小时盯着,‘人防+技防’,双保险!”
谁能想到,这个六旬老人,曾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为跟上科技护林的步伐,他缠着村里年轻人学操作,把App流程记在小本子上,练到深夜。“时代变了,护林子也得讲科学。”从最初“人盯人”的巡逻,到如今智能软件+监控设备的联动,他的守护,早已跟着时代一起升级。
“去年到现在,咱这片林子没着过一星火。”说这话时,他眼里亮得像林间的光。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他和队员们日均三万步的丈量,是寒来暑往的坚守,更是从“人盯人”到“科技防”的守护升级。
除了火灾等灾害的即时记录上报和快速报警外,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介绍,青海全省生态护林员借助巡护App,可以实现护林员日常巡护巡检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记录,并对盗砍盗猎等人类违法行为开展上报和快速报警。
目前,通过生态护林员联动管理系统的建设,青海省构建起贯穿国家、省、市、县、生态护林员五级的生态护林员联动管理体系,实现生态护林员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并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生态护林员实时工作动态感知及汇总统计分析信息,为促进生态护林员队伍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生态扶贫工作提供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