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丨雪山映碧水 低碳入画来——阿勒泰绘就绿色美丽城市新画卷

2025-08-09 08:55:41 来源: 新华网 点击数:

新华社记者 初杭 张瑜

克兰河潺潺清波,倒映着阿尔泰山的青翠,牧场上的牛羊点缀在连天的碧草间……盛夏的阿勒泰地区,每一幅画面都流淌着浓浓诗意,而这份诗意的底色,正是遍布大地的草原。

向北来到布尔津县窝依莫克镇,晨曦漫过阿尔泰山的山尖,给海流滩隧道附近的草场镀上一层碎金。一丘山坡连着一隅绿毯铺展到远方,远处零散的牛羊顺着草坡缓缓移动,构成一幅迷人的画卷。

牧民金恩斯和妻子住在草原深处的一处毡房里。年过半百的他,已在这片草原度过30多个年头,他从没想过,眼前草原的繁茂,竟与一个生态概念有关——草原碳汇。

草原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以有机碳的形式将碳固定在草原植物体内和草原土壤中,这就是草原碳汇。草原是陆地上仅次于森林的第二大碳库,在“双碳”目标下,发展草原碳汇前景广阔。

“今年雨水少,旱得厉害,不然草长得有这么高。”金恩斯比划着小腿腹的位置说。

布尔津县林草局干部靳素平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是一望无垠的青绿,后来因过度放牧、人为开垦、局部干旱等原因,草原开始退化。“起初是零星的白斑,后来不少白斑连成一片。水流漫过的低洼处,盐渍化来得更凶。”靳素平说。

草原碳汇不仅是生态概念,更是草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为扭转退化趋势,当地开始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增加优良牧草比例和草原生产能力,推动草畜平衡发展。据当地林草部门介绍,“十三五”期间,布尔津县通过退牧还草、休牧禁牧等方式修复退化草原,草原植被盖度提升至50%至60%,天然草原植被恢复良好、涵养水源能力大幅提升。

随着草原政策行动和技术行动的持续深入,阿勒泰地区草原生态状况不断改善,碳汇能力进一步提高。

2021年布尔津县利用已完成退化修复的草原区域,在新疆率先开启草原碳汇开发工作,草地固碳能力逐渐达标。经过市场机构监测开发,有200万亩草原纳入碳汇项目。2023年交易面积达97.5万亩,产生碳汇量67万吨,实现收益1976.5万元。

“6家人860亩地,每家每年能多收5000多元禁牧补贴。这笔收入可不少。”金恩斯说,草原最讲究平衡,多少牛羊就要有多少草。

布尔津县财政局副局长舒建忠说,这些年阿勒泰地区持续加大草场恢复投入,让牧民真切尝到了“生态好、钱包鼓”的甜头,而碳汇收入也将“取之于草、用之于草”,不断反哺草场保护与生态提升。

从“养草”到“卖碳”,草原的生态价值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目前阿勒泰可开发草原面积约10717万亩,草原碳汇资源规模较为可观。”阿勒泰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干部刘金虎说。

为保障碳汇功能稳定,阿勒泰地区正落实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投入3.58亿元覆盖1.07亿亩草地,其中 2507.87万亩草地实行禁牧补助,8210万亩草地推行草畜平衡补助。2024年牧场实际放牧量均低于理论载畜量,有效避免了过度放牧对草原的破坏,让“碳库”持续“储能”。

这份对草原生态价值的深耕与守护,也成为阿勒泰推进全域绿色低碳发展的根基。

“在阿勒泰,‘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是发展方向,更是行动自觉。”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戈壁说。

在阿勒泰地区,冬季供暖不再仅依赖燃煤,阿勒泰市已实现电采暖全覆盖,新能源公交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喀纳斯、禾木等核心景区“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模式全面落地,低碳运营成为共识,绿色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服务环节。

能源结构的“绿色革命”尤为亮眼。作为欠发达地区,阿勒泰早早实现了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非化石能源占比达50%以上。“我们希望把清洁能源、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阿勒泰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飞龙说,当地正推动绿电直连企业、用能权交易等机制创新,让低碳发展既有生态效益,也有经济活力。

这份生态红利已悄然显现在山水之间。当地刚开通的阿禾公路,一个月间便迎来40多万自驾游客,生态优势铺就一条“黄金通道”,自然风光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人气与收益。

从以白雪皑皑闻名的“雪都”,到新疆自然风景界的“顶流”,阿勒泰这座边陲之城,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当绿色低碳融入城市肌理,生态屏障守护的不仅是一方水土,更在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图景。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