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于紫月
8月7日晚,随着总长430米的“天府之檐”渐次亮起,成都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盛大开幕,这也是中国大陆首次举办世运会。
从“大运”到“世运”,作为曾承办成都大运会的主场馆,东安湖体育公园将在这个夏天迎来世运会啦啦操(花球)、体操(技巧、健美操、蹦床)、航空运动(无人机竞速)、拔河(室外)4项竞赛,实现从“大运”到“世运”的无缝衔接。
据悉,成都世运会共设立27个竞赛场馆(场地),采用“微创手术”改造18个既有场馆,依湖泊、公园搭建9个临时场馆。东安湖体育公园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是一座可容纳1.8万人的大型甲级体育场。一次投入、多次使用。中建二局承担了东安湖体育公园“一场三馆”项目的钢结构、金属屋面安装及三馆机电安装工程,为场馆的高品质呈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场三馆”总用钢量2.75万吨,约相当于4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作为国内罕见的正圆形体育场,建筑结构复杂,施工难度罕见。
其中,难度最大的当属体育场观众席悬挑平面桁架施工。悬挑桁架向内延伸了45米,就像人伸出去的手臂,将整个屋面托举起来。由于体育场钢结构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结构新颖,项目邀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刘树屯等钢结构专家和教授现场指导,通过钢结构“装配式”施工,将屋盖钢结构在50米高空中完成合龙。
这种“装配式”的建筑模式,和搭“乐高玩具”一样。项目团队采用地面拼装,分片吊装,高空对接的方式进行钢结构安装。首先将整个钢结构主体拆分为不同大小的模块,在地面进行焊接拼装后,运用大型的吊装设备整体吊装就位。如此一来,危险的高空作业被“搭积木”的方式替代。这种“产业化”“工业化”的建筑模式,有效提高工程效率,节能环保,整个过程犹如“搭积木”。项目通过仿真模拟、BIM(建筑信息模型化)深化设计演示等可视化技术将钢结构施工的“疑难杂症”提前显现出来,确保安装精度控制在3毫米内,顺利完成50米高空中屋盖钢结构的完美合拢。
同样极具挑战的,还有体育场2.1万平方米金属屋面施工。屋面自下而上设计采用檩条支撑系统、天沟排水系统、岩棉保温系统、铝板装饰系统等7大系统,整个屋面由13层组成,做到“滴水不漏”。项目团队运用现场3D扫描逆向建模输出定位点数据,通过BIM三维软件建模出图,1∶1高度还原现场,将安装精度精准控制在2毫米内,完美还原设计美感。
此外,机电安装的交叉作业与复杂管线是工程建设的又一难题。项目团队通过BIM软件搭建各专业管线3D模型,渲染关键路线三维漫游,找到了最优施工方案。同时,应用装配式机房CDMA施工技术,实现高效率、无动火的“零误差”安装。三馆机电安装项目共有6万余米桥架、12万余米管道、25万余平方米风管。这些如“毛细血管”般的管线,保障着场馆的空调、电力和给排水等功能,是三馆实现各项功能的关键,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舒适的比赛和观赛环境。
自建成投用以来,东安湖体育公园不仅圆满承办了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21全国体操锦标赛暨东京奥运会选拔赛、第十四届全运会体操资格赛等一系列高端赛事。2023年至2024年,东安湖体育公园举办大型演艺活动83场次,累计吸引观众约196.8万人次,票房收入约12.67亿元,拉动景区景点、交通出行、酒店住宿、餐饮购物等周边消费规模超86.2亿元。
凭借智慧建造硬实力,东安湖体育公园“一场三馆”成功入选“40个中国新地标”并登上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建造》,相继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中国钢结构金奖、中国安装之星、金禹奖等各项大奖。中建二局将持续以技术创新和匠心为核心,深耕大型场馆建设领域,为推动城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中建二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