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添福
8月8日,高原康养与低氧医学学术研讨会在青海省西宁市青藏高原康养中心成功举办。其间,备受瞩目的《高原康养蓝皮书》研创启动仪式举行,标志着该项目正式步入实施阶段。
项目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侯胜田详细阐述了蓝皮书的研创目标、内容框架及预期社会影响,强调其将为高原低氧环境下的康养医学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南。
在随后的学术研讨环节,10位专家围绕“高原康养与低氧医学”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侯胜田率先作了关于百岁时代推动高原康养逻辑与路径的主旨报告。中国健康养老集团研究院院长张晋发布《旅居康养现状、特征与趋势》,结合西宁黄金海拔康养优势,分析了中国老龄化、少子化及消费分层等因素对大健康产业的影响,指出西宁发展康养产业的优劣势,并给出了发展路径与重点方向。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秘书处主任章翌介绍,学会作为公益性社会组织,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策划“乡村幸福安康工程”公益慈善帮扶项目,通过物资捐赠、医疗资源支持、义诊、科普等形式,助力解决西宁等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推动乡村居民共享健康建设成果。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自然医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杨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教授彭勇,分享了自然医学尤其是自然疗法在高原康养实践中的应用及核心理念,期望推动自然医学助力高原康养事业发展。西宁市中医院副院长马桂芳则分享了西宁市中医院立足高原环境,运用中藏医药防治高原疾病的宝贵经验。
北京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副主任、北京小汤山医院发展协调办主任王立明与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教授刘利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严君,深入探讨了常压低氧环境对人体适应机制的影响,以及相关技术在高原病防治方面的应用潜力。他们指出,精确控制氧气浓度可增强人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降低急性高原病发病率。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党总支书记邹斌与首都医科大学专家姜缪文,揭示慢病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健康威胁,强调预防为主,鼓励个人做好健康管理。同时,介绍了低温神经保护治疗脑卒中的原理、技术应用及未来研究方向。
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小汤山医院、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北京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西宁市中医院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