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实习生 王玉丫
8月9日,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教授肖东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2020年,《灾害学》期刊首次提出人类动力学遥感概念。这是一门在法律与道德框架下,借助遥感传感器或非接触感知手段获取信息,融合人类动力学思想,实现对人直接或间接感知,进而研究人的位置、轨迹、数量、属性及时空活动规律的交叉科技。其旨在推动“天地人和”,促进和谐发展,应用领域广泛,涵盖国际救援、生态环保、安全应急等多个方面。
据悉,人类动力学遥感的发展历经多个阶段。穿越时空感知阶段,追溯至达尔文著作问世时期,主要解释古人自然性、社会性和空间规律;媒介跨越时空感知阶段,借助《史记》等史料复现人类时空活动及动因;人类时空活动模拟仿真阶段,1930年美国社会地理学家提出人口空间化方法,之后力学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以及多源数据融合模型相继出现,推动了人口空间化研究;直接感知观测与间接反演结合阶段,特定环境下传感器从专业设备向大众化手机转变,非特定人员研究包括夜光遥感、基于遥感影像的施工人数估计、基于手机信号感知的人类活动研究等。
不过,人类动力学遥感也面临挑战。个体时空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呈随机、无序性,群体活动因工作因素呈有序、规律性,对两者对立统一的研究颇具挑战。主要表现在:特定环境特定人员研究以防灾应急为目标,以手机为传感器探索精准定位和数量估算机理;非特定人员及其时空活动研究,则需在多种传感器对信息的融合下,探讨个体与物体属性分类及相互作用定量机制,解决传感器信号路径规律和精准定位原理等难题。
肖东升表示,未来,“为了人,感知人,研究人,服务人”的人类动力学遥感优势显著。理论上,人类动力学是对人研究的永恒的科学问题,研究角度不断拓展,遥感技术也需升级,未来有望实现从对地观测到对人观测的质变,手机远程感知是趋势。应用上,在国际应急救援中能发挥大区域、大跨度和非接触的监测优势;精准防灾应急方面,可获取人群时空信息,为防灾应急提供数据支撑;产业化领域,能为市场精准服务,挖掘潜力,助力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