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陈汝健
太行山麓,热土升腾。一支支来自河北省直机关的驻村工作队,如星火撒落燕赵乡野。他们挽起裤腿扎进泥土,将科技的火种、文旅的巧思、产业的蓝图,深植于乡村振兴的沃土。
在阳原的蔬菜大棚旁,在隆化的温泉山坳中,在定兴的温室基地里,他们用汗水浇灌希望,以科技智慧激活产业潜能、点亮村庄。这些奔走于田埂山间的身影,正悄然重塑着乡村的筋骨与容颜。
棚间身影 贫瘠地种出“金菜篮”
8月9日,记者走进阳原县朱家庄,一排排现代化蔬菜大棚在阳光下闪耀。棚内青红相间的彩椒挂满枝头,仿佛一条条彩带铺展在沃野之上。
河北省科技厅驻村第一书记杜在林穿行其间,指尖拂过饱满的果实:“这48个大棚,年利润50万元,解决20多人稳定就业,村集体腰包鼓了。”这数字的背后,是他带领队员无数次弯腰察看墒情的坚守。
杜在林深谙产业为“牛鼻子”:“只有激活乡村‘造血’功能,才能撑起村集体经济的脊梁。”2024年,工作队筹资50万元打了一眼机井,破解了24小时连续供饮用水和农田灌溉瓶颈。
科技之力在朱家庄多点开花。2024年,60亩丘陵复耕示范园里,“张杂谷13号”破土而出,成为当地推广的科技火种;昔日“专家小院”闲地上,因科技点化而果蔬丰茂、月季吐艳。
最艰难的一役在小庄村,盐碱地曾如顽石。驻村工作队对接专家,引入河北农业大学综合改良技术,挥起科技“手术刀”,推广适种新品种,让千余亩贫瘠之地绽放生机——向日葵金黄,谷穗低垂,经验惠及全乡。
更深远的目光落在教育未来。为破解当地高中生外出求学难题,杜在林多方奔走,今年4月促成阳原县英才高级中学落成。“如今300个学位落地,孩子留住了,家庭负担轻了。”他在首届招生现场,声音坚定,“教育,是更持久的‘造血’。”
泉畔奔忙 山坳里沸腾“民宿热”
隆化县白杨沟村,山峦叠翠。河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驻村第一书记边发辉,裤脚沾满泥点,正奔向温泉管网规划现场。
“优质温泉水引进来,民宿产业才能真正‘活’起来。”他指着山坳里五栋初具雏形的温泉别墅,身旁的村党支书记张旭东眼中充满期待:“活水穿山而至,全村希望都系在这条管网上。”
温泉是打开“文旅+温泉”产业大门的金钥匙:游客中心开门迎客,水上茶饮餐厅临波照影,契丹文化公园述说千年——56名村民在家门口捧起新“饭碗”。
产业布局贵在“双轮驱动”。边发辉带领工作队与村两委反复论证,确立了“传统+新兴”并进思路。在巩固牛、羊、鸡养殖及特色种植基础上,大胆引入鹦鹉养殖,现存栏种鸟2000多只;更助力“七家月饼”香飘京津冀,擦亮金字品牌。
夜幕下,白杨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曾因河北省京剧院等28场惠民演出而满堂生辉。边发辉谈起深入挖掘的“六个一”文化内核:“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2024年,白杨沟村集体收入跃上50万元,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达15877.44元,张旭东望着村民灿烂的笑脸说,“这些演出,唱的是戏,点燃的却是咱老百姓追求更美日子的心气儿。”
田埂答卷 温室里长出“科技苗”
庞各庄村的田埂上,河北省人民检察院驻村第一书记邢书法与村党支部书记杨来存蹲在新建不久的柔性日光温室旁,正细商番茄栽秧。这是邢书法带领驻村工作队,争取50万元资金建起的高效示范大棚。“这科技‘样板间’,就是咱合作社起航的底气。”杨来存直言。
邢书法深知,好苗更需好肥养。他特邀河北农业大学教授葛文光驻村指导,将酵素农业技术引入田间。“酵素是天然肥料和除虫剂。”葛文光在日光温室旁的共享菜园里边示范边讲解“它能改良土壤,使贫地变沃土,产出生态菜。”如今,这项技术将逐步向全村200多户菜农推广。
产业要兴,销路必通。驻村工作队敏锐抓住电商风口,在驻地开辟直播间。“要让手机变农具,直播成农活。”邢书法望着新建不久的直播间,信心满怀,“班子强、村情稳、产业兴——这背后是定兴县委县政府托起的合力。”电商的东风,将让庞各庄的生态蔬菜香飘更远。
山风拂过阳原的彩椒棚,掠过定兴的温室田,最后停驻在白杨沟汩汩流淌的温泉畔,杜在林、边发辉、邢书法们的身影已深烙进这片土地年轮。当民宿在山间生长,酵素菜苗破土而出,琅琅书声回荡校园,这些扎根一线的耕耘者,正以科技之力诠释着“造血”乡村振兴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