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杨丰泽
连日来,甘肃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造成道路断通、桥梁损毁、群众受困。
8月8日14时30分,接上级命令后,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闻令而动,星夜驰援,迅速抵达榆中县地域开展人员搜救、道路抢修,桥梁复通、淤泥清理任务。机动前往任务地途中,支队多名党员挺身而出,成立党员突击队。
早一分钟抵达,就能多一分希望。车轮碾过积水路段的轰鸣,与洪水的咆哮交织在一起。当日18时许,支队第一梯队到达灾区现场,全力展开抢险救灾工作。
“我是老操作手,装备我熟,让我打头阵!”一级上士甘宁金、二级上士沈刚作为老党员主动请缨,主动担负最危险的桥洞清淤任务。
轰鸣的机械声中,挖掘机铁臂挥舞,将黏稠的淤泥不断清运至安全区域;突击队顶着风雨,克服视线不佳、道路泥泞难行的困难,用铁锹、洋镐清理路面残余泥浆。
“大雨倾盆而下,眼前是滔滔洪水,身后是灾区群众,全体党员冲锋在前,纵使汗水和雨水浸透了迷彩服,也没有一个人退缩!”灾区现场,政治教导员杨勇铿锵有力的话语在风中作响,鲜红的党旗在风中飘扬。
20时30分,突击队成功完成小康营乡张家磨河道及小康营乡至南北关村主干道清淤任务,共解救受困群众35名,道路清淤480米,疏通一处堵塞桥洞。
“侦察组报告,上游河段河堤发生垮塌,须立即前出处置。”一处区域任务刚刚完成,另一处又发险情。突击队员刚刚坐在地上,又连忙起身前往任务地域。
“一组负责河道清淤,二组负责道路清淤,三组负责拓宽临时通道。”到达任务现场,大队长张玮现场研判形势,果断下达命令,突击队员听令而行,迅速展开行动。
“9年前武警官兵救了我,现在任务来临,我也要冲在最前线。”众多老兵中,上等兵郑伟杰的身影格外显眼。
2016年,湖北红安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张家湾大桥被冲毁,当时12岁的郑伟杰刚好住在附近。洪水退去后,郑宇杰亲眼目睹武警官兵仅用20天就在原址上新建了一座长122米、宽6米的装备式公路钢桥,而它也成为了后来郑伟杰上学的必经之路,自此从军入伍守护安宁的种子在他心中种下。
夜幕降临,行动不停。9日凌晨,救灾行动仍在紧张进行。在照明车的灯光下,挖掘机的铁壁在夜色中划出一道道弧线,突击队员的身影在泥水中穿梭,汗水与泥水混在一起,在身上结成盐霜。
截至发稿,官兵修筑临时围堰500米,疏浚拓宽河道900米,填筑损毁路基100米,清理淤堵路段100米,河道、道路清淤、河道疏浚任务仍在继续。
记者看到,在这片被洪水侵袭的土地上,一面面党旗与官兵们的身影交织,成为风雨中最坚实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