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梁乐 实习生 叶兴隆
8月8日,“新疆粮棉生产主要气象灾害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总结暨“防范气象灾害风险,增强农业气候韧性”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
据了解,新疆地域广阔,拥有独特的干旱半干旱气候,是我国棉花、小麦等重要农产品主产区之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新疆面临着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迫切需要注入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鲜血液,保障新疆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本次活动聚焦新疆农业防灾减灾的系列科研成果与实践应用,从数字模型到抗逆品种,再从智能监测到机制创新,生动展示了新疆农业正以技术创新破解灾害频发难题。
会上,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刘布春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郑大玮教授和张立祯教授分别以《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增强农业气候韧性》《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数字农业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为题做了相关报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雷斌研究员融合农业气象与农艺栽培,结合项目实施情况介绍了新疆粮棉果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及防控措施。
张立祯教授团队研发的国际首个棉花功能与结构模型CottonXL,通过模拟哈密近38年9个播期情景下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已在哈密优化出最佳播种期。此外,团队还结合物联网技术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在2000亩数字小麦示范基地,通过气象站、土壤墒情仪等设备实时采集温湿度、土壤水分等数据,结合小麦模型实现灌溉、施肥精准调控。
雷斌认为,数字农业正推动防灾减灾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从棉花功能模型优化种植方案,到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预警,再到云平台统筹调度资源,形成的全链条数字化技术体系,为新疆农业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防护网”。
本次活动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科研发展部与新疆农业气象台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