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棉2号+智慧棉田方案赋能“快乐植棉”产业升级

2025-08-11 15:08:2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八月盛夏,骄阳似火,广袤的玛纳斯棉田绿浪翻滚、生机盎然。日前,一场聚焦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盛会——由华南农业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优质棉花品种新农棉2号及智慧棉田关键技术与装备示范”现场观摩会在这里举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阿里甫·艾尔西表示,新疆棉花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自治区农业农村部门和科技部门的指导,同时,也离不开国家、自治区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站专家的技术支持。

在观摩现场,“新农棉2号”优质棉花品种在高产创建示范田中长势旺盛、株型紧凑匀整。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喀什综合试验站站长徐海江介绍,作为兼具“早熟、优质、丰产、抗倒、宜机采”多重优势的高性能品种,“新农棉2号”展现出良好的区域适应性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其Ⅱ式紧凑型果枝、上举株型、茎秆坚韧等性状,不仅保证了通风透光和群体整齐度,也为机采友好型种植奠定了基础。

本次观摩活动中,一整套覆盖“农情信息感知-智能决策-农机精准作业”全流程的智能棉田解决方案集中亮相。据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田间管理机械化岗位科学家张雷介绍,智慧农场精准管控系统深度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与地面感知技术,构建起覆盖多尺度、多维度的棉田农情信息立体感知体系,融合高光谱图像重建与辐射传输模型,创新性地打造了基于模块化迁移学习的棉花长势、水、肥、病虫害、成熟度等指标动态精准监测。可结合棉花生长模型与环境响应机制的模拟分析,系统精准生成面向田块管理的“处方图”,实施差异化变量供给,确保“缺多少、补多少”,为棉田水肥调控与病虫害防控等核心环节提供靶向明确、科学高效的决策支撑,实现了从低效分散向数据驱动、精细作业的深度跃升。

棉田病虫害管理依托“处方图”标注的发生位置与风险等级,结合动态农情监测快速锁定虫害热点区域,由团队研发的变量喷施无人机自主完成靶向识别与精准喷洒,全面实现“定点施治、按需防控”的闭环作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教授陈学庚,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献龙等专家学者围绕智慧棉田技术发展展开深入研讨。

“智慧棉田是‘品种—装备—数据’的系统性创新。智能装备与‘新农棉2号’的深度协同,使优良品种的特性得以最大化发挥。”陈学庚表示,在此次观摩中,品种本身的田间表现,智能装备在遥感采集、精准施药、水肥一体化作业等环节的协同运行,均展现出良好的集成效果与应用前景。各环节衔接紧密、运行高效,有力支撑了“快乐植棉”的目标落地,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棉花产业实践样板。

“这是‘新农棉2号’优质品种与智慧棉田技术体系的首次规模化集成应用。”张献龙指出,“‘新农棉2号’集早熟、丰产、抗倒、易采和优质纤维于一体,与配套的智慧棉田精准管理系统协同运行,通过‘空—天—地’一体化感知、智能决策模型以及多机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构建起‘农情信息感知—智能决策—精准作业’的全链条智能化作业体系,最大限度提升了棉花产量与品质,真正实现了‘提质增效、快乐植棉’的目标。”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昌吉回族自治州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等相关负责人、行业专家、科研人员及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华南农业大学供图)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