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夏凡
8月10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浙江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武义县坛头村,只见村前绿树成荫、碧草茵茵,溪水绕村而过。金华市生态环境局武义分局副局长周燕萍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坛头村地处武义江和白鹭溪交界处,地势低,加上曾经的环境污染,村里上千亩土地被河水冲击形成了烂河滩。此后,通过河滩整治、建设生态湿地公园等系列恢复滨水生态的方式,把烂河滩打造成“美诗地”,坛头村荣获“全球人居环境村落范例”大奖。
周燕萍说,武义统筹推进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解决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污水、垃圾等关键“小事”,形成了生态良好、村容美丽、村民富裕的实践样本。其中,通过申请国家水环境治理资金等,坛头村累计投入1400余万元用于河滩整治、清淤和垃圾清理、生态修复,把烂河滩、臭水塘变成了“风景线”。
作为已有750年历史的古村落,坛头村还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带动群众参与村庄阳光治理,全流程公开村级工程建设信息,实现动态管理、实时监督、全程留痕,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监督者”;村里多次举办村民座谈会,充分采纳村民意见,对比选用经济高效的生态和建筑修复方式。村民不仅建言献策,还自发贡献自家老石板、老木梁等老物件帮助古村修复;村里还联合40多家社会组织成立“湿地红社”,协助开展湿地保洁、垃圾分类等工作,推动村民成为美丽家园建设的参与者,形成了坛头村蝶变的“大合唱”。
如今,美丽乡愁已转化为美丽经济。2017—2024年间,坛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从24万元增长至192万元,7年内翻了8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万元增至3.5万元,收入水平增长了169%;实现了“生态美”向“产业兴、百姓富”的高效转化,村子也获评国家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AAA级景区、国家森林乡村。
(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