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马爱平
8月10日至14日,第二届全国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学术大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大会以“绿色高效农业与粮食安全健康”为主题,吸引了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界的7000余名代表参会。与会专家围绕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生物育种技术突破、智能育种发展等核心议题展开研讨,为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提供了科技支撑。
精准农业迈入新阶段
“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正推动种业进入‘智能设计育种4.0’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农林科学院赵春江在报告中指出,当前数字技术在生物育种应用中仍面临数据质量不高、田间信息获取成本高、国际数据共享受限等挑战。但随着技术突破,大数据将全面渗透育种全流程,推动从“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转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将成为多组学信息解析的新工具,显著提升育种精准性;智能化装备则将广泛应用于智能育种各环节。
在植物保护领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同样发挥关键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教授陈剑平指出,传统植保技术存在精准度不足、人力成本高、环境影响大等局限,而“智慧植保”通过传感器与数据分析实现病虫害精确诊断和预测,通过自动化装备减少人工操作,通过低毒高效技术降低农药使用,推动植保向“全流程智能化、全方位精准化、可持续绿色化”升级。
技术突破也延伸至农药设计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分享,其团队构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分子设计平台,已助力20余种国产新农药创制。“2012年至2024年,全球批准的20余个除草剂新品种中,超半数由该平台引领创制。”宋宝安说。
生物育种成果加速转化
全球种业已进入现代生物育种为主导的新时期,“十四五”期间,我国对生物育种的支持力度空前。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孙传范透露,通过农业生物育种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项目,我国投入23亿元支持122个关键技术攻关,在DNA大片段精准插入、玉米快速脱水基因鉴定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月启动的农业科技大市场建设中,“作物智能育种加速器”等12项成果路演达成意向成交1.68亿元,推动科研与产业“无缝衔接”。
作为大会主要承办地,黑龙江省的种业实力尤为突出。黑龙江大学校长王敬波表示,学校通过新农科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成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国家甜菜种质资源中期库等国家级平台。
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院长兴旺教授同记者分享,我国甜菜种业曾长期面临“卡脖子”问题,国产品种对外依存度高达95%。传统甜菜育种周期至少需10年,近年来,团队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及其他技术手段,将传统10年以上的育种周期缩短3—5年,成功培育出6个国产单胚甜菜品种。其中2个品种已进入产业化阶段,转化金额超600万元,打破国外垄断。目前,团队更建立甜菜基因编辑技术体系,为精准育种奠定技术基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陈宇辉介绍,该院建成国家寒带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资源7.04万份,储量全国第一;其中国家马铃薯种质资源库保存资源3000份,为亚洲最大。该院“克豆91”高蛋白大豆品种以单次转化3155万元刷新国内纪录,“十四五”期间转化种业成果达4.67亿元。陈宇辉表示,未来将联合各方推动由“经验育种”向“智慧育种”转变,由“产量育种”向“质量并重育种”转变。
大会由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黑龙江大学、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