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房琳琳
8月8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浙江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绍兴市越城区低空经济配套产业园,真切领略到以纵横云飞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纵横云飞)为代表的越城产业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蓬勃活力与强劲脉搏。
在绍兴市越城区纵横股份长三角制造基地的厂房内,一架1∶1的云龙-3无人机模型宛如待命的雄鹰,静静伫立。大鹏纵横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星宇向记者介绍,这是一款“明星”产品。全机大量复合材料的应用,不仅让机身轻盈坚固,更彰显出科技与环保的完美融合。最大起飞重量2200千克,升限10000米,航时最长可达42小时,能在普通通航机场甚至应急公路起降。如此卓越性能,令人惊叹。
采访过程中,厂房内热浪滚滚,温度颇高,汗水很快就湿透了记者们的衣衫。姚经理见状,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道:“这厂房刚从玻璃厂改装过来,还没来得及空调全覆盖呢。”
原来,这个厂房背后也有故事。此前,这里是旗滨玻璃厂,属于绍兴市越城区的高耗能、高排放的“问题地块”。随着“双碳”目标推进,越城区抢抓机遇,对该地块实施“二次开发”,全力打造低空经济配套产业园,一场绿色转型的大幕就此拉开。
二次开发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生。越城区通过精准招商,成功引入浙江大鹏纵横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纵横云飞等头部企业,并签约绍兴铱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这些企业落地项目聚焦无人机无人值守系统研发、长航时固定翼研发总装、无人机固态电池集成等高技术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生态。目前,纵横云飞已完成两架中大型固定翼无人机产品下线,产值超亿元;大鹏纵横、铱储能源等企业也逐步推进正常生产,预计地块年产值将超5亿元。
越城产业的“绿色”转身,不仅体现在产品应用上,更在于产业布局与生态构建。绍兴低空经济综合服务中心内,低空经济展示中心、服务中心、飞行指挥中心等功能区域有序分布。在低空飞行指挥中心,巨大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低空飞行数据,工作人员专注地监控着每一架无人机的飞行状态。这里打造的低空飞行监管服务平台,有效实现了“飞得起、看得见、管得住”,为低空经济的绿色发展筑牢安全防线。
淘汰高耗能的玻璃生产线,引入新能源与智能制造技术,是这场转型的关键之举。在纵横云飞等企业的带动下,产业园单位增加值能耗从最高约6吨标准煤/万元降至0.05吨标准煤/万元,降幅超过95%,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越城区单位GDP能耗下降也因此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更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绿色发展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