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沈蔚:新闻战线“钢铁般的英雄”

2025-08-14 22:03:28 来源: 新华网 点击数:

新华社记者 朱程 任丽颖

80多年前,冀中战场上,时任冀中通讯社(后为新华社冀中分社)副社长沈蔚,深入群众采写新闻,为开拓“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新局面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吕正操将军曾亲笔题写:“学习沈蔚同志刻苦勤奋的革命精神,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沈蔚,原名朱鸿寿,江苏吴县唯亭镇(今江苏苏州唯亭街道)人,自幼聪颖,读书用功,成绩优秀。小学毕业后,他因家贫到上海当学徒。此后近10年间,沈蔚深受革命思想影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沈蔚瞒着家人奔赴延安,从此踏上了革命之路。不久后,他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毕业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初夏,沈蔚作为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成员到达冀中抗日根据地,参加《冀中导报》复刊工作,并担任冀中通讯社(1942年3月正式改称新华社冀中分社)副社长。

立秋时节,在江苏省苏州市唯亭街道,当记者见到73岁的沈维生时,他手里紧紧攥着一个拉链式档案袋。打开袋子,里面是一本泛黄的册子,封面写着“纪念冀中新闻战士沈蔚同志文集”。“沈蔚表伯是我们家族的骄傲。”说起这位抗日英烈,沈维生满脸敬重。

记者小心翼翼地翻开文集,只见里面收录了沈蔚的一些作品、家书,以及沈蔚的战友、同事、亲人等撰写的悼念文章。在一封写于1939年12月的家书中,沈蔚告诉父母:“我现在做的事,不但救国,而且要救一切受苦的人,要使一切被压迫的人都翻身!”

在近4年的记者生涯中,沈蔚不顾个人安危,采写和创作了大量新闻、通讯、报告文学和战地诗歌,成为冀中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记录者。

“猝然,大家跟着排长猛地跳过木栏,冲上前去,手榴弹对准了巨兽的嘴……寒风,飞跑地驰去,胜利的微笑,爬上了紫红色的脸。”刊登在1939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第6期上的《雪夜的袭击》,反映了一支八路军轻骑队夜袭平地泉南30里苏集车站侵华日军、取得胜利的情景。

“杀人是目的”“拉着活人当牲口”“狼心毒刑”……沈蔚发表在1941年《冀中导报》上的《谁能忍受》一文,饱含血泪,揭露了侵华日军残杀我同胞的累累罪行。

一篇篇充满激情的报道,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当地军民的抗日爱国热情。

1942年5月起,日军对冀中地区展开疯狂“扫荡”。沈蔚身处敌后,多次遭遇危险。有一次,沈蔚同几十名群众被抓到县城当劳工。因自己的南方口音容易暴露身份,他便在敌人面前装傻作哑,后经党组织积极营救脱离虎口。然而,不久后,7月的一天,沈蔚在随部队转移途中突遭敌人包围,不幸壮烈牺牲,时年未满26岁。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登报寻人,家里才获悉表伯牺牲的噩耗。”沈维生悲伤地说,“听说当年只找到了表伯的记者证。”

在冀中这块土地上,血迹斑斑的照片和记者证,是沈蔚留下的“绝笔”。

“你是钢铁般的英雄!……为你复仇,为国家民族复仇,抗战到底,直到最后胜利!”当战友惨死在日军屠刀下,沈蔚将悲痛化为力量,写出《复仇的歌》,在冀中军民中传颂。而他自己,也正是一位新闻战线“钢铁般的英雄”。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

“表伯的精神对我们影响颇大。他的两个妹妹刻苦学习,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医务工作者;三弟成了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曾当过近20年中学语文老师的沈维生感慨道,“我一辈子正直做人、努力工作,对得起学生。”

牺牲80多年后的今天,英雄没有被忘记。

沈蔚曾就读的唯亭实验小学,将他列为优秀校友,宣传他的事迹,向全校师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唯亭镇志》详细记载了沈蔚的生平事迹,唯亭官方公众号不定期发文缅怀先烈;在冀中平原,河北衡水饶阳饶邑古城中,冀中导报展览馆内陈列着刊载沈蔚稿件的珍贵报纸、老式油灯,让参观者重温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自2019年开馆以来,冀中导报展览馆已成为当地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馆长魏志伟说:“开馆至今,我们常态化开展‘传承红色典型事迹’实践活动,目前已接待参观者近两万人次。今后将努力创新展陈方式,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