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生态根基——写在2025年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

2025-08-14 22:31:0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通过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修复栖息地、开展种群动态监测等措施,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已从最低谷的7只恢复至42只;在湖北枝江金湖国家湿地公园,经生态修复后,鸟类由141种上升到184种,成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候鸟驿站;上海“生境花园”通过乡土树种应用、人工湿地建设等措施,构建了“公园-绿道-社区绿地”立体网络,提升了城市生物多样性和人居环境的生态韧性……这些案例都是我国生态建设的缩影。

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当前,我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监管;在工业等领域,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工作,进一步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生态根基。

实施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效

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多样性存续的前提。我国已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组织实施“山水”工程、“三北”工程和“双重”(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等,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今年2月,生态环境部联合财政部、国家林草局等9部门印发《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明确国家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7项工程、24个项目等。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说,生态环境部立足统一监管职能,系统构建监督性监管体系。建立生物多样性监督性调查、观测与评估体系,搭建监督性调查观测网,多尺度、多层次常态化采集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等数据,开展重要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基线调查与动态观测等。

科技对生态系统治理和保护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四川探索构建“空-天-地”一体化若尔盖湿地实景三维监测系统,这是针对黄河上游退化湿地修复工程,首次将实景三维技术应用于生态修复监测,实现了对25个试点项目的实时监测、评价。“系统可以真实、立体、时序化展示出工程治理进度和生态修复成效。”四川省地调院高级工程师杨显华说,系统还在进一步完善评价、预警功能。也就是说,基于监测数据进行修复成效评价,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进行成效预警,以便及时采取治理措施等。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被认为就像分子和分母的关系,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就能扩大环境容量,减小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改善生态质量,缓解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压力。

当前,我国工业领域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制度,革新末端治理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强化循环利用技术,努力构建起“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比如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化新能源汽车拆解线,通过化学方法从动力电池中提取再生材料,其中,镍、钴、锰的回收率达99.6%,锂的回收率达91%。农业领域发展生态农业体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等绿色技术,降低化学投入品使用量,减轻自然生境的承载负担。

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对“减污”也至关重要。以上海为例,2019年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来,干垃圾清运量减少16.7%、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回收利用率达45%,间接为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留出了空间。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既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的精准把握,为新征程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