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我们要做的,就是陪同一个科创项目从‘胚胎’成长为‘参天大树’。”哈尔滨市科技局哈尔滨科技大市场负责人陈贵斌的话,道出了这个综合性科创服务平台的核心定位。自2023年11月投入运营以来,哈尔滨科技大市场以机制创新为突破、以全服务为支撑,成为哈尔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2025年上半年更交出技术交易额超5000万元、助企融资1.74亿元的亮眼成绩单。
今年上半年,这里已引入17家概念验证中心、20个中试熟化平台、33家科技金融机构,构建起覆盖“研发-中试-产业化”全周期的服务生态。从技术评估到场景落地,从人才匹配到资本注入,创新要素在这里高效流动。
机制创新提效能 双强协同促转化
2024年末哈尔滨科技大市场引入“赛马”运营模式,由黑龙江交易集团与哈尔滨创业投资集团协同发力:前者依托全省唯一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资质,构建高效线上技术交易链条;后者发挥资本运作、人才服务、孵化加速优势,深耕线下成果转化服务。“两强并进、各展所长”的创新机制,以及“线上+线下”的协同模式,让服务精度与效率显著提升。
“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出,第一步得知道‘行不行’‘值不值’。”创投科技大市场董事长张冰介绍,科技大市场的概念验证中心正是为此而生——不仅能验证技术可行性,更能评估技术价值与商业前景,为科研人员“把好第一关”。对于刚起步的项目,这里更是资源对接的“桥梁”,能借助国企应用平台优势,推送技术到真实场景测试。
“我们充分发挥在资本运作、人才服务、孵化加速等方面的核心优势,持续深耕线下技术成果转化服务领域。”张冰表示,这种双向赋能的闭环模式已经初见成效:一方面助力“分子育种智能装备”等硬核技术突破实验室壁垒,通过资本赋能和场景验证加速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为投资机构精准对接优质技术标的,同时为应用单位提供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
“我们开发了数智化科创服务系统。”黑龙江省交易集团哈尔滨科技大市场负责人任浩向记者展示道,该系统包含云链交易、智能匹配对接、成果转化大模型、企业画像等功能。黑龙江省交易集团将持有的全省唯一区域股权市场牌照、黑龙江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资质赋能进哈尔滨科技大市场,将龙江资本市场与科技市场深度融合,打造了“汇聚、展示、评价、交易、服务、金融、培育、衔接、合作”九大服务功能,为市场各创新主体成果高效转化、保值增值、阳光合规、尽职免责、融资发展提供市场化平台支撑。
全链服务筑生态 科创赋能结硕果
在哈尔滨科技大市场江南区,记者遇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陈家轩教授。他回忆道,十几年前,航空子午胎核心骨架材料曾是我国高端制造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当时我们只有一张截面图,所有分析、建模都得靠自己摸索。”他的科研成果就是在哈尔滨创业投资集团助力下实现产业化的。如今该技术已成功落地,可替代波音737等民航客机的航空轮胎,真正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此次,他带着新项目“生化检测信息智能采集系统”来到科技大市场,希望实现产业化。对此,哈尔滨科技大市场一方面牵线搭桥,帮助项目对接中投、黑龙江省科技投资等机构,另一方面为项目开拓宣传推广渠道,目前已推动项目在哈尔滨本地医院落地,并计划辐射黑龙江全省,甚至拓展至海外市场。“科技大市场不仅帮我们找资金,更帮我们找市场、找伙伴,让技术能真正服务民生。”陈家轩说。
两强并进,成效斐然。仅2025年上半年,哈尔滨科技大市场就促成技术撮合交易19项,同比激增6倍;成功帮助多家科技企业获得融资支持,并成功孵化出“华微智检医疗科技”“速枫冰雪装备”等5家科技型企业,实现了大市场在助力企业融资和“从0到1”培育新企业方面的历史性突破。
哈尔滨市科技局副局长赵雷介绍,科技大市场通过“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专项行动,深入33个高校院所实验室,梳理需求36项,解决金融、场地、人才等问题20余项。
人才与服务的深度融合更添助力。科技大市场通过专业培训新增的140余名技术经理人,为哈焊所、黑龙江省水投集团等20余家单位提供精准对接服务;“周二有约”“我来发布”等90余场常态化科创活动,服务超1000家创新主体。“我们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深化合作,计划在深哈产业园设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站,让资源共享更高效。”赵雷表示,这种“科创+资本+人才+服务”的生态体系,让创新活力持续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