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叶凡
八月的湖南邵阳,漫山遍野的玉竹即将迎来丰收。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生物中心副主任吴勇穿梭在农田间,抚摸着玉竹肥厚的叶片,检查玉竹的长势。
很难想象,这个走遍无数块田地,向农户传授种植技巧的年轻人,是一名小儿麻痹症患者。2018年以来,吴勇克服肢体残疾带来的种种不便,扎根田间地头,助推邵阳玉竹产业发展,帮助农户增收。今年,吴勇获评“全国自强模范”。
蹒跚求学,磨炼坚定意志
吴勇出生在邵阳市一个普通的小山村。1岁那年,他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左腿落下终身残疾。
儿时,虽然行动不便,但吴勇一天课都不愿意落下。他总是天蒙蒙亮就出发,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如果遇到暴雨或发洪水,积满水的路更是泥泞难行。“我左腿短一截,穿水靴容易掉,走三步左右必须拉一把。我总是左手按着水靴,一点点蹚过去。没平衡好,一下子栽进水里也是常有的事。”他说。
尽管这段上学路充满了艰难,但吴勇知道,必须靠自己走过去。“我母亲从小教我,要自尊、自强、自爱,我也慢慢养成了不服输的性格。”吴勇说,这段踽踽前行的日子,磨炼了他的意志,带给他独立行走的勇气。
高中时,吴勇无意间翻到高中生物报刊上的一篇文章,其中讲述了袁隆平一路攻关杂交水稻的历程。小小一篇短文,却在吴勇心中掀起波澜。他告诉记者,在当年,课外读物匮乏,这篇文章给了他非常大的精神鼓舞,也让他看到了小山村外面的世界。
“我想,读书并不是单单为了改变命运,更是为了心中的信念。”吴勇告诉记者,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事迹不仅让他学会勇敢面对挫折,还为他指明了人生发展的方向。因此,填报高考志愿时,吴勇坚定地选择了农业。“土地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希望能够回到这片土地,为农民服务。”他说。
扎根大地,帮助农户增收
玉竹是滋阴润燥的常见中药材。邵阳玉竹种植历史悠久,位于邵阳东部的邵东市被誉为中国“玉竹之乡”。“邵东玉竹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里产的玉竹根茎粗壮、肉质肥厚,口感细腻。”吴勇说。
然而,邵阳玉竹产业发展曾一度陷入低谷,玉竹价格从十元一斤跌到一元一斤,让许多种植户血本无归。
2018年,吴勇硕士毕业后考入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在单位的支持下,他开始寻找玉竹产业陷入发展瓶颈的原因。经过大量田间地头的走访,他发现,从技术层面看,这一困境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导致。“一方面是农户种植技术不够科学,更重要的原因是,玉竹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存在盲区。”吴勇说。
当时,农户大量种植的老品种玉竹经常面临病害,年年减产。而整个玉竹产业链上,人们对于新品种玉竹的识别和扩繁技术都不了解。面对这一现状,2019年,吴勇开始和团队一起,开展玉竹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繁育以及推广应用等工作。
为了收集更多的玉竹品种,吴勇不仅跑遍了邵阳周边主要玉竹产区,还到浙江、广东等五六个省份调研。“当时一年差不多60天都是在外面跑,每到一个地方就上山挖泥巴、搬种苗。”吴勇告诉记者,一次在野外调研时,因腿脚不便,他重重摔倒在地,还不巧惊起了一窝马蜂。“我跑不快,脸和腿都被蜇到,肿了好长日子才好。”吴勇说,尽管这段经历令他至今心有余悸,但他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我就是要把难做的事情做成功。”他默默下定决心。
吴勇悉心将收集来的新品种种在基地,对其进行观察鉴别,同时围绕产量、抗病性等进行品种评比。截至目前,吴勇和团队已收集近30个玉竹品种资源,明确鉴别出10多个优良品种。“以前我们拿到小苗时,往往难以区分。现在我可以通过叶片形状、颜色、花朵数量,快速分辨不同。”吴勇说。
如今,在吴勇和团队共同的努力下,邵阳近万亩的种植基地成功种上新品种玉竹。开展研究之余,他还开展玉竹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为种植户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帮助玉竹快速扩繁。
“根据去年的统计,种得最好的一家种植户,玉竹亩产达到一万多斤,每亩至少多出两三万元的收入。”他舒了一口气,“随着新品种不断推广,以后不太可能再发生种植户血本无归、亏损几十万元的事情了。”
如今,邵阳玉竹的生产和销售量占比全国70%以上,年产值超过50亿元。“下一步,我们计划把基因测序等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共同用于保护、发展玉竹产业。”吴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