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刘洋 王雯雯
东方微白,晨曦微露。中国海警局北海分局的舰机融合训练正悄然拉开序幕。飞行员狄强胜驾驶着直升机,如同苍鹰般掠过海面,翻涌的浪花与渐亮的天光之间,划出一道属于新征程的轨迹……
从北疆戈壁到万里海天,狄强胜用二十年淬火磨砺,不断向新领域新战位发起冲锋。
时间拨回2007年秋,如愿考入航空院校的狄强胜心怀梦想、刻苦训练,期待着有一天可以驾驶战机翱翔蓝天。但事与愿违,成长的路上注定伴随风雨,他在首次飞行训练中就遭遇“滑铁卢”。发动机启动后的轰鸣声让狄强胜的大脑一片空白,演练过无数遍的动作完全变形,这让一向不服输的他深受打击。
“只有地面苦练千遍,才能空中不慌一分。”狄强胜找来一根与飞机操纵杆等长的小木棍,在宿舍墙角反复模拟悬停、俯冲、规避障碍等动作……这截被磨得发亮的小木棍,成了狄强胜飞行生涯的第一个“教具”。天分源于勤奋、苦练才能熟练,正是这种近乎痴狂的地面苦练,为狄强胜日后每一次冲上云霄练就一套扎实基本功。
2019年,已在雪域天山工作十余年的狄强胜做出惊人抉择:褪下浸过霜雪的橄榄绿,跨界投身刚刚组建的中国海警。
“从零起步从不是败笔,畏缩不前才是。”面对经验为零的困境,他带领团队从基础课目起步,利用舰机融合实训平台反复模拟着舰。
“陆地降落有固定跑道,在海上,却变成了随波起伏的移动平台,误差哪怕只有1米,都可能机毁人亡。”狄强胜回忆,在首次舰机融合训练中,海况突变导致着舰偏差,他屏息凝神,精准操控,悬停修正,在离甲板0.5米高度稳住机身,实现精准着舰。
飞行员的生涯,总伴随着与“死神”的擦肩。
那年寒冬,狄强胜带队执行高空飞行训练任务,当直升机平稳飞行在400米高空约一小时后,看似仪表数据正常的机身却传来一丝极其细微、常人难以察觉的振动频率偏差,这瞬间触动了他的“安全神经”。
“不对!飞机振动频率有问题!”直觉瞬间触发狄强胜的特勤处置程序——生死攸关的34秒内,故障判断、汇报塔台、紧急迫降,动作一气呵成!飞机最终稳稳停在跑道尽头,机舱内一片寂静,随即是机组人员劫后余生的喘息。
事后检查结果令人脊背发凉:主减速器游星齿轮的裂纹已贯穿齿面80%,断裂仅在毫厘之间!
这惊心动魄的34秒,不仅保护了国家重要装备和战友生命安全,也成为全球第六例成功应对此类极端特情的案例。
同年,中国海警舰艇编队远赴北太平洋执行公海渔业执法任务。这一次,狄强胜的机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无地面引导、无稳定通信!面对茫茫大洋的特殊场景和未知状况,狄强胜带领团队走访请教经验,制定27套应急处置预案,携带15箱精密备件,自制防潮工具以保障装备在恶劣环境下的性能。行动当天,狄强胜目光如炬,直升机腾空而起,精准锁定目标外籍渔船,成功引导舰艇完成公海登临执法,填补了中国海警直升机公海执法的历史空白。
胸怀凌云壮志,搏击万里长空。沿着时代勾画的使命航线,狄强胜再次驾机升空。他的身后,是新一代海警飞行员接续延伸、不断壮大的忠诚航迹;他的脚下,是祖国母亲铺就的最坚实的海上跑道。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