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贾一凡
清秋八月,天高云阔,走进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只见顶峰白雪皑皑,山下呦呦鹿鸣,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在广袤的陇原大地上,国网甘肃电力积极响应时代号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为甘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守护生态 筑牢绿色根基
陇原大地,襟带黄河、环抱祁连,三大高原在此交汇,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绿意都关乎国家生态安全,每一条河川都连着长江黄河的脉搏。
多年来,甘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以实际行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我们统筹推进电网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持续完善环保管理体系,全力构建绿色和谐电网,服务美丽中国建设,让钢铁网架与绿水青山温柔相拥。”国网甘肃电网建设事业部环保水保管理部主任李韶瑜说。
坐落在黄河上游甘肃境内的刘家峡水电站是根治黄河水患、开发利用黄河水利资源的重大水利枢纽站。如今的刘家峡水库,水域广阔,碧波荡漾。沿岸生态林层层叠叠,将库区环抱成绿色港湾。良好的水质与丰富植被让这片水域成为黄土高原上的生态明珠。
“为了保持水库两岸水土丰润,我们对所辖的南北两山区、库区周边地区进行了绿化、封育和维护,先后植树200多万株,使黄河两岸植被、绿地覆盖面积增加3382亩,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副厂长赵宇冰介绍。
在庆阳子午岭,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者们为避免机械碾压林地,在林间架起2.07公里货运索道,减少了80%的林地破坏;在张掖黑河湿地,人工仿真鸟巢与环保型声光驱鸟器的巧妙结合,将传统电网维护中的防鸟、驱鸟转变为招鸟、引鸟、护鸟,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电网全生命周期,多措并举推动电能替代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同时积极服务新能源项目顺利并网,助力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绘就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的璀璨底色。”李韶瑜介绍。
河西走廊上,排排风机迎风而立,万亩光伏板波澜壮阔,见证着电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共生共赢。甘肃坐拥风、光等清洁能源“富矿”,如何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命题。
近年来,甘肃立足实际,将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方向,全力推进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建设,获批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打通清洁能源开发、消纳、外送全链条,让绿色能源在陇原大地澎湃涌动。
绿意暖流 赋能美好生活
黄土塬上,层叠梯田宛如大地的琴键,麦浪翻涌奏响丰收序曲。洁净村道旁,蓝色光伏板静沐暖阳,牛羊悠然点缀草坡,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在陇原大地恬然铺展。
践行“两山”理念,最终要让绿色发展成果浸润百姓生活。国网甘肃电力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针对乡村特色产业,推广电烘干、电灌溉、电制茶等电气化技术,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
在农业领域,普及电动农机、智能水肥一体化等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农产品加工领域,推动冷藏保鲜、精深加工等环节全面电气化,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暑期风景美,游客多,我们推出乡村音乐会、篝火晚会,用电量更大了,供电公司经常来检查景区用电线路和设备,我们很放心。”8月13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竹子沟景区负责人谢新华说。
8月初,在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镇梧桐村“牧光互补”牧区,牛棚顶上的光伏发电板正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输送给电网;牛棚内,十几头肉牛正吃着饲料。
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国网甘肃电力推进主配网建设,引导农牧民在畜牧养殖棚顶安装太阳能发电板,推动农牧民建设“牧光互补”项目,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及并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项目接网业务办理效率,通过“新能源接网服务工作专报”定期向当地政府汇报项目进展情况,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目前,“牧光互补”项目已在甘肃省各地实施。2024年,甘肃省建设“牧光互补”试点项目26个,装机容量达12.99万千瓦,涉及15个县(市、区)24个乡镇。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我们将持续推动能源转型,守护生态环境,助力绿色产业发展,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生态底蕴更加丰厚。”李韶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