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日前,中共中央社会工作部发布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作为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田间课堂”科技小分队骨干志愿者,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这位深耕玉米栽培领域四十载的科学家,以“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为笔,以田间地头为纸,书写了科技赋能农业、志愿守护粮仓的壮丽篇章。
破瓶颈:二十年磨一剑,密植技术大幅提高单产
“玉米单产提升,密植是核心,但绝非简单增加株数。”李少昆的这句话,道出了他二十年科研生涯的核心命题。自2004年起,他带领团队以“合理增密提高群体生产力”为突破口,针对我国玉米种植密度低、水肥利用率差、抗逆性弱等瓶颈,构建了一套涵盖“品种筛选、精准播种、水肥调控、化控防倒”的全链条技术体系。
宽窄行种植+滴灌局部定向按需分次水肥供给,将传统等行距改为宽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交替布局,滴灌带铺设于窄行中间,既保证密植通风透光,又节省一半的滴灌带用量。应用该技术,玉米亩株数从4000株提升至6000株以上,窄行集中、精准、按需、高效供应水肥,灌溉水利用效率提升63.8%、氮肥利用效率提升58.8%。
导航精播+滴水齐苗,利用北斗导航实现单粒精播,误差控制在±2厘米,配合滴灌系统播种后24小时内滴水造墒,保苗率由85%提升至96%以上,最终实现收获期成穗率>92%,穗重变异性<15.3%。
化学调控+一喷多促在拔节期喷洒生长调节剂,6—8展叶期靶向化控“缩下促上”,穗下茎秆缩短26.8%,基部节间穿刺强度提高53.1%,根拔力增强48.6%,控制穗位系数<38%,大喇叭口至籽粒灌浆期按需进行1—2次一喷多促作业,一次无人机作业达到防病、防虫、叶片延衰多重功效,籽粒饱满度提高10%。
这套技术体系在2020年新疆奇台农场创下亩产1663.25公斤的全国纪录,2024年更在内蒙古通辽实现万亩方亩产1247.22公斤、百万亩核心区945.29公斤的跨越,让我国玉米大面积单产首次迈入“吨粮时代”。
扎根田埂:从实验室到田间,志愿精神赋能技术落地
“科研成果不能锁在抽屉里,要变成农民手里的‘金钥匙’。”这是李少昆常挂在嘴边的话。
2024年,全国玉米主产区遭遇洪涝、干旱交替侵袭,他带领团队全年扎根田间305天,足迹遍及23个省份,累计开展技术培训超百场,惠及30万余人次。
“田间课堂”育新农。在内蒙古松山区,李少昆蹲在垄间手把手教农户调整株距,“宽行70厘米、窄行40厘米,株距20厘米,每亩能多收1500穗”;在通辽,他通过“科技包县”模式,将技术手册、挂图发放至200万个农户手中,推动密植技术覆盖率达85%以上。
“科技小分队”解急难。2024年7月,河北邯郸遭遇连阴雨,李少昆团队连夜制定“一喷多促”方案,协调无人机100余架次,72小时内完成50万亩玉米防病促熟作业,挽回产量损失超2万吨。
数据显示,该技术在全国推广超1.5亿亩,亩均增产110公斤、增收191元,累计带动农民增收286.5亿元,为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突破1.4万亿斤提供了关键支撑。
守粮仓:科技志愿者的家国情怀
“让中国人的饭碗盛满中国粮”,是李少昆的初心,更是他的行动坐标。从新疆奇台到内蒙古通辽,从黄淮海到东北平原,他带领团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奇台,他们将密植高产栽培理论与滴灌水肥一体设施条件相结合,筛选耐密品种,实现玉米亩产1663.25公斤,创全国纪录。
在通辽,他们针对黄金玉米带节水增产的两难抉择,集成6项关键技术,建立主产区规模化高产高效技术体系,助力实现全市年产200亿斤粮食的历史性跨越。
在伊犁河谷实践,他们2024年在百万亩耕地推广密植技术,实现平均亩产1164.7公斤,奠定新疆“吨粮田”基础。
这些模式多次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主推技术,更衍生出一系列区域解决方案,在全国90%的玉米主产区发挥关键的增产作用。
从科研尖兵到“最美志愿者”,李少昆的身份在变,但“顶天立地”的追求始终如一。他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荣膺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却更在意“农民认可的技术专家”这一称号。
“每一次下地,看到农户从怀疑到信任,从亏损到增收,就是最大的成就感。”李少昆说。这位62岁的科学家,依然每年200多天奔走在田间,用脚步丈量着科技与土地的距离,用志愿精神诠释着新时代科学家的担当——以科技之犁深耕沃野,以奉献之忱守护粮安。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