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8月15日,2025(第二届)国际前沿新材料大会暨第五届中国(重庆)石墨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重庆举行,来自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头部企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围绕前沿新材料高质量发展进行交流探讨。
会上,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史浩飞介绍,从全球范围来看,石墨烯材料、超导材料、液态金属等前沿领域已进入产业化临界点。中国的新材料专利增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石墨烯产业链布局初见成效。
先进材料是重庆聚力打造的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之一,去年,其产值已超6200亿元。重庆作为国内较早开展石墨烯材料研究、生产及应用产业化的地区之一,当前,正在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石墨烯是18个“新星”产业集群之一。为此,重庆围绕石墨烯材料制备以及在电子信息、新能源、复合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应用,正在加速推动石墨烯上下游产业集聚。
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自2011年起,将石墨烯等新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作为主攻研究方向之一。目前,该院从事石墨烯和碳材料研究的科研团队已达到100余人,突破了大面积单层石墨烯薄膜高质量制备技术,研制出石墨烯规模化生产线,在石墨烯复合材料、能源存储等方面取得多项科技成果。
在大会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成会明介绍了团队在碳化硅陶瓷复合材料、纤维增强有机气凝胶材料、碳气凝胶微球、掺杂型碳气凝胶微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他认为碳气凝胶有望成为超高温隔热领域的有效解决方案,突破强韧性低、抗氧化性能差、原子尺度掺杂难是其应用的关键。
香港城市大学工学院吕坚院长带来基于增材制造与人工智能的新材料创新思考,他指出未来15年将是中国工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制造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竞争。在3D/4D打印先进材料与增材制造工艺设计、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绿氢等关键材料领域,如何降低模拟计算方法对外的依赖度,将至关重要。
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王旭东院长的报告围绕“石墨烯在新能源及节能减排的应用和产品”展开,他提到在工业领域,克服摩擦磨损是节能减排的终极技术难题,而石墨烯是公认解决摩擦磨损问题的关键技术方向之一。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材料所张海亮副所长介绍了人形机器人发展趋势及新材料需求,他认为构建人形机器人基础部组件及软件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发展端到端大模型和吸引专业人才将成为竞争要点。新材料需求方面,他指出,高性能聚合物正逐渐取代金属,成为人形机器人的主流材料,未来材料体系将向“结构-功能-感知”一体化演进。
本次大会由重庆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办,并得到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市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重庆市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协办单位的支持。大会以“智汇新材 链动重庆”为主题,为期3天,采用“1+3+N”模式举办,即1场全体大会、3场专题论坛,同期举办多场特色活动,包括产业需求对接、产品展示等。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