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8月17日,济南黄岗路黄河隧道盾构段掘进完成,这标志着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顺利贯通。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了解到,该隧道盾构段长约3290米,在最深达40多米的地下,直径17.5米的“山河号”盾构机需穿越黄河两岸大堤、黄河等敏感地区,环保问题凸显。
中铁十四局项目盾构经理薛永超向记者表示,直径17.5米“山河号”,每掘进1环(大约两米)就会产生约1200立方米泥浆;如果按照每天6环的掘进速度计算,日泥浆量近万立方米。此外,该工程临近济南市一级水源地,环保压力大。
直面上述环保问题,他们独创了“新利器”。
直面行业内的新挑战
在中铁十四局济南黄岗路黄河隧道项目建设现场,一排高耸的绿色圆罐引人注目,“那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絮凝+提浓+压滤’组合工艺的核心设备——提浓罐。”薛永超表示,这套工艺通过对泥浆进行提浓、压滤,实现高效固体与液体分离,达成效率与环保的双赢。
薛永超表示,“絮凝”,是通过一种特制药剂,让不能直接循环使用的泥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固体颗粒与水的分离;“提浓”,则是让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沉入罐底,清水从罐体上方流出,回到循环池;而“压滤”,则是将沉入罐底的颗粒,通过高强力压滤机挤压,变成含水率更低的“泥饼”。
相较于常规土层,黄河底部沉积的“老黄泥”颗粒细腻、黏度大、透水率低。因此,穿越黄河,泥浆的高效处理就成为攻关重点。
盾构机穿越黄河,地面特制的泥浆输送到掌子面前端,携带开掘出来的渣土回到地面,经设备分离后,达标的泥浆可以直接循环使用,而比重过大的泥浆需要经过特殊处理,分离成为固体和液体,也就是“泥饼”和清水,“泥饼”将进入下一步环保利用环节,清水再返回制浆池。这是中铁十四局项目现场负责人周祥和同事们高效处理泥浆的思路。
“当时,针对泥浆处理难题,我们打算借鉴芜湖长江隧道污水处理经验,引入了一种新型泥浆过滤设备。”周祥说,但经过实地考察,这套设备并不完全适用于黄河河底的泥层。他们决定,自主搭建一套泥浆处理设备。
但该项目泥水处理厂厂长、资深专家胡修志并不乐观:“这是行业内的新挑战,可借鉴经验少,絮凝剂的参数配比确定更是难上加难。”
絮凝剂是水处理中用于强化悬浮颗粒聚集的关键药剂。其使用效果受搅拌时间、速度和温度影响,沉淀出来的固体颗粒含水率也大不相同。尤其是气温变化,更影响絮凝的溶解效果。
“絮凝剂用量是关键。”胡修志解释,如果用量不足,泥饼含水量就会过高,达不到预期效果;而用量过多,压滤出来的尾水絮凝剂含量过高,就达不到浆液循环使用的标准,增加成本。
施一招效果立竿见影
在泥浆池旁,他们以2小时为周期反复试验,并做好详细记录。36小时之后,当看到压滤出来的尾水如矿泉水般清澈时,胡修志心中一喜:“成了!”
小型试验成功提振了信心。随着“山河号”盾构机进场组装,压滤机也逐渐到位,他们决定开展原位试验,验证参数的可行性。因为只有原位试验成功之后,才能进入实际应用。
“我们将基坑开挖出的泥土注水模拟泥浆,在泥水处理系统中压滤机应在的位置上进行压滤测试,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实际工况。”胡修志说。
这是原位试验的步骤。然而,试验结果却未达预期,压滤出来尾水存在浑浊现象。看着并不清澈的尾水,上述项目团队原地开会,他们分析,可能是絮凝剂作用时间不足。胡修志说:“就像是加入了酵母的面团,需要充分醒发。”为此,他们将膨化箱从2个增加为3个,延长絮凝剂静置时间。
这一次,效果立竿见影。
随后,他们进一步优化,将原本必须时刻匀速流转的泥浆管路,变成了可变速、间歇性供浆,可实现短时间内的大量补浆,还能有效防止泥浆罐底的泥土堆积。
2024年9月1日,“山河号”盾构机始发之际,这套完全自主创新的“絮凝+提浓+压滤”组合工艺同步投入运行。系统每小时可处理泥浆近600立方米,使每日泥浆处理效率提高50%,滤饼的含水率降低至30%以下。
“这套工艺实现泥浆高效处理,回水循环利用零外排,为连续、快速、绿色高效、环保掘进提供保障。”薛永超说,在这套工艺的加持下,“山河号”掘进速度从预期的每天6—8米,提升至每天12—18米,并创造了月进尺426米的17米级盾构施工世界新纪录。
如今,这套工艺成为黏土地层泥浆处理的“解题模板”,已被应用到国内其他重大工程上,引领着行业绿色施工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