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陈可轩 通讯员 陈依琳
“如何以产学研融合激活长江经济带发展新动能?”“怎样平衡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8月4日至7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服务团(以下简称博士生服务团)深入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四川省宜宾市,开展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主题的实践调研,通过专题座谈、实地考察、成果交流等方式,探索科技创新赋能区域发展的“宜宾方案”。
从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的“智创前沿”,到极米智能光电产业园、宜宾锂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产业一线”,博士生服务团围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科创与产业协同、区域创新联动等关键议题,与企业负责人、科研人员深入交流,挖掘宜宾发展的鲜活经验。
产学研合作是破解难题的关键纽带。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聚焦固态电池技术攻关,破解产业发展关键难题;时代长安、中材锂膜等企业集群发展,撑起百亿级动力电池产业版图……在宜宾,政府搭台、校企联动,以资源协同、要素保障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崔灿认为,科技要真正赋能企业,靠的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多方合力、共同努力。宜宾这一系列实践,不仅是西南地区将科创优势与区位特色结合的生动范例,更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宜宾方案”。
总结座谈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花培严表示,此次调研让同学们亲眼见证了宜宾发展的蓬勃生机,也进一步深化了对城市科学发展路径的思考。宜宾之行坚定了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希望将此次调研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如今,宜宾正以产学研融合的“硬科技”突破发展瓶颈,以生态文明的“软实力”筑牢发展根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服务团也将带着在宜宾的收获和思考,以青春之力,继续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区域协同创新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服务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