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 通讯员 肖明葵 姚泽鑫 高松
近日,由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四航局)承建的广湛高铁阳江北站智能交通枢纽工程项目,地下综合换乘中心主体结构顺利封顶,为阳江北站项目年底建成投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项目总投资额约7亿元,市政公共配套工程总用地面积52542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536平方米,建设道路总长6.092千米。
“项目高峰期有700余名工人同时作业,6座塔吊在空中穿梭,交叉作业的安全风险大,项目团队通过深入研讨,采用AI技术手段实现项目现场施工‘全天候监控、全方位预警’。”中交四航局项目安全总监谭万林介绍。
这些分布在各个角落的“智慧之眼”,能24小时捕捉动态:塔吊吊钩是否精准对位、工人是否佩戴安全帽、脚手架搭设是否合规……一旦检测到未佩戴安全帽、违规操作等不安全行为,系统立即发出警报,提醒相关人员及时纠正。
“通过运用AI视频监控系统,打造智慧化工地,让现场安全管理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真正实现了对施工安全的全方位、立体化管控。”中交四航局项目总监谭万林说。
据了解,该项目建设工期紧,施工任务重,项目团队需在两个月内完成近90万立方米的基坑土石方开挖,为后续施工抢出关键时间。“场地中间高、四周低,最大开挖高度近30米,加上雨季降雨频繁,土壤含水量激增,给开挖施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中交四航局项目负责人佘伟强说。为啃下基坑开挖这块“硬骨头”,项目部迅速调集近150台挖机、运输车辆投入作业,200余名施工人员轮班值守,24小时不间断施工。
此外,项目现场地质条件复杂,中风化岩、微风化岩如“地下铠甲”般嵌在土壤中,传统爆破不仅成本高、污染大,还可能影响邻近的高铁站施工。面对施工难题,项目部迅速组建技术攻坚小组,经过研究分析,改变了原来的传统机械破除施工方案,采用“液氧气体爆破+炮机解石”组合方案,单日破岩最高达3000立方米,确保了施工安全和工期。
由于地下换乘综合中心的建筑规模较大,涉及超长混凝土结构施工,极容易产生大量有害裂缝,进而影响主体结构的承载力与安全性。“项目工期紧,工程建设规模大,不允许我们等这么长时间,既然传统工艺不适用,我们就必须寻求新的施工方案,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中交四航局项目总工程师王伟说。
项目成立技术攻关小组,经过查阅多方资料,结合主体结构特点和地质条件,最终采用跳仓法施工工艺。“相比后浇带浇筑,跳仓法施工节约了差不多30天的工期,又减少了一半的施工接缝,真正实现了质量与效率提升。”王伟说。
广湛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时速350公里沿海铁路客运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东省自主投资建设技术最复杂、线路最长、投资最大的铁路项目,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北部湾城市群的高速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