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质生产力在行动丨“太湖之光”全面投产——清淤利器开创河湖治理新模式

2025-08-17 16:43:3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都芃

太湖之上,碧波荡漾。云雾蒸腾中,一艘由五条船组成的巨型平台船漂浮湖面,宛如水上堡垒。这是由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天航局)自主设计研发的世界首创生态清淤绿色智能一体化水上平台“太湖之光”。8月15日,2025年全国生态日之际,“太湖之光”正式全面投产。

“其实我们一开始没想做‘世界首创’。”刚走上甲板,中交天航局华东公司总工程师、“太湖之光”建造负责人董道武就向记者讲起了“太湖之光”的研发历程。

太湖是长三角重要水源地和生态屏障。过去几年,虽然太湖水质不断好转,但深藏湖底、沉积数十年的富营养底泥,仍是威胁水质持续改善的“顽疾”。太湖治理,必须先清淤。

“太湖的情况在我国城市湖泊中很有代表性,淤泥严重,并且位于发达城市群中,岸边用地紧张,传统的清淤方式对于如今的太湖已不再适用。”董道武还记得,最早参与太湖治理时,清淤船将淤泥挖出后,需要运到岸边进行露天堆放,然后自然脱水、风干。“光是那个味道就让人受不了,对周边环境影响很大。”他回忆说。

2021年,董道武和团队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是否可以将清淤产生的淤泥、余水全部在船上进行处理,不占用岸边土地。“那时候虽然初步有这个想法,但其实许多技术还没有攻克。”董道武告诉记者,一体化清淤平台在国际上没有先例。“想找个参考都找不到,只能自己做”。董道武说。

团队决定先从成熟技术出发,边干边摸索。2023年,中交天航局先行设计研制出智能清淤平台船“太湖之星”。该船由疏挖系统、除杂调絮系统及脱水减容系统组成。淤泥被从湖底抽吸上船后,经过筛分、调絮、泥水分离、压榨脱水等一系列环节,最终形成一个个固化泥饼。泥饼直接运输上岸,进行资源化利用,彻底摆脱对岸边的土地占用和环境影响。

“太湖之星”可以实现淤泥不上岸,但作业产生的余水仍要上岸处理后才能达标排放。在“太湖之星”的基础上,团队向着余水处理这最后一道难关发起技术攻关。

“直排进入太湖的水,必须要达到地表湖库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这个处理标准在陆地上都不容易实现。”董道武记得,项目研发初期,许多专家都不看好其前景,认为无先例可循,技术难度太大。连他自己都有点怀疑,这真能实现吗?

要达到目标水质标准和处理能力,如果是在陆地,至少需要约3000平方米的面积建设处理厂,但“太湖之光”的余水处理船面积只有420平方米。要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达到既定设计目标,选择合适的水处理技术是关键。

“我们尝试了很多种水处理技术,比如磁混凝技术、石墨烯过滤技术、气浮技术等。”董道武告诉记者,经过多次试验、比对,结合自身技术经验,团队最终选择了自主研发的V-MBR(振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实现了有限空间内的高效余水处理。同时,整个平台配备有15000个传感器,可实现高度智能化作业,如智能检测入水水质,动态调节处理参数等。

目前,“太湖之光”余水处理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湖库Ⅲ类标准,可直排入湖。董道武说,“太湖之光”的全面投产开创了“淤泥不占地、余水不上岸”的清淤作业全离岸一体化施工新模式,为我国河湖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新质生产力支撑。

(中交天航局供图)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