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8月16日,第五届“小包公杯”大学生法律实证分析征文比赛颁奖仪式暨小包公法律大模型与新书联合发布会在广州举行。活动同期发布我国首个法律领域垂直大模型“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并举办人工智能+法学实验室建设研讨会。
“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由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燕玲团队研发,已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该大模型采用“先进通用大模型+专业垂直大模型”的双引擎架构,深度整合2亿余份裁判文书、420万余部法律法规,结合法律知识图谱和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在诸多法律场景中可排除“外行概念”干扰,精准匹配法律依据,面向全法律场景提供可溯源、可验证的回答。
相较于通用大模型,该大模型具备动态学习机制,能根据实践反馈持续迭代,以法律为准绳动态干预回答准确性。该系统已在广东、安徽等地得到广泛应用。
湛江市司法局2023年面临新《行政复议法》实施后案件量翻倍、编制缩减的双重压力。自引入“小包公”智能行政复议一体化系统后,在当事人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实现案件焦点识别准确率100%,证据识别采信准确率约95%,文书撰写时间缩减75%,成为全国首个在两级司法局运用司法大模型赋能行政复议工作的城市。
针对刑事审查等环节,办案人员在12类典型案件实证演示中,将完整卷宗资料输入系统后,可自动生成分析报告与相关文书,辅助提升阅卷与量刑分析效率。在量刑规范化方面,安徽怀宁县检察院2018年开展认罪认罚精准量刑试点,运用小包公智能量刑预测系统生成的量刑建议采纳率超过99%。
“法律大模型的规模化、规范化应用,有望在行政复议、检察监督、合同合规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示范效应。”王燕玲表示,围绕数字法学、数字检察、数字法院等十二大板块30余个应用场景,小包公的一体化应用在多地机关、企业和高校落地。此次发布力图以“规则—事实”精准映射与可溯源技术路径,推动法律AI从“能用”迈向“精准好用”的新阶段。
她透露,目前已完成港澳法律大模型研发,计划适配更多法系,拓展跨地域、跨法域的规则体系覆盖,服务不同制度环境下的法律业务需求。
活动现场,“小包公·法律AI”分别与湛江市司法局、泛微网络·今承达签署合作协议,围绕行政复议智能化、企业合同与法务管理、案件管理等场景深化落地。
此外,研讨会期间还发布了王燕玲的新书《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法治均等化与可及化路径研究》。
据介绍,第五届“小包公杯”大学生法律实证分析征文比赛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广东省高校人工智能法律应用重点实验室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法学院与小包公•法律AI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