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8月18日,以“人机协同催生教育新生态”为主题的“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开幕。离大会正式开始还有20分钟时,主会场已经没了座位,后来的人只能站着听。
不少孩子也来了。他们在场馆外的智慧教育展区,体验机器人和数字人,体验正在发生的人机共育、人机共教、人机共学的教育新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吉红在发言中指出,“智能时代,教育何为”,是需要大家共同回答的时代课题、世界课题。于吉红说,站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口,高校要切实担负起开辟教育模式,促进教育发展变革的重要使命。高校要主动引领数字教育变革,全面服务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范式,面向智能时代的需要,让学生在真实科研场景中锻造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要不断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范式,建强一批前沿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为破解重大科学难题、取得重大原始创新开辟新路径;要持续深化教育数字合作,搭建数字教育国际研究网络和创新平台,共同助推全人类的教育长远发展。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讲起了他在湖南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看到的一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学校将抽象的知识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有效地提升了智力障碍学生课堂参与度、专注度与自信心,让每一个特殊儿童得以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当时看到这种情景,我的眼泪掉下来了。人工智能让我们特殊教育变得不‘特殊’。”他感慨道。
吴岩表示,中国正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各领域,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三年来,已带来五大变革:改变了学生的“学”,改变了教师的“教”,改变了学校的“管”,改变了高校科研的范式,也正在改变教育的形态。
“进入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不是一般的技术问题,而是影响甚至决定教育强国建设成败和建设成色的战略大事。”吴岩强调,“中国教育系统正在经历一场深层次变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妮亚·贾尼尼表示,当前出现了学习者过分依赖机器,将AI生成的内容直接作为个人成果提交的现象,学生倾向将思维过程“外包”给人工智能。换言之,他们正在让渡人类自主决策权。“这也迫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关键的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当人的认知活动越来越多由机器来完成,我们必须在人工智能时代坚守教育底线。”她说。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郭新立也有同感。他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变化的是教育形态、教育手段和教育工具,不变的是教育的使命和方向。学生心灵的培养以及基本认知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教育不能丢弃的根本。
谈及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董事、高级副总裁聂小林表示,教育也在赋能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反哺人工智能迭代,高质量数据与教学设计标准持续优化大模型能力,实现“从AI赋能教育到教育赋能AI”的共生共进。未来已来,聂小林建议,和全球教育界同仁共建安全可控的主权大模型,保障各国教育数据主权与技术自主权;共研教育垂直大模型,提升教育适切性,助力文化价值传承;共享实践经验,推动跨国教育大模型应用生态互通。
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大会将持续到8月20日,共举办2场全体会议、17场平行会议、4场主题论坛和4场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