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杨宇航
近日的一个清晨,朝阳洒在西藏拉萨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3岁的市民边巴次仁沿木质栈道缓步而行,眼前赤麻鸭在芦苇丛中嬉戏,远处布达拉宫金顶在晨光中熠熠生辉。“每天呼吸着湿润的空气,看候鸟飞翔,就是我们最平常的幸福。”他驻足感叹。
不久前,“雪域明珠”拉萨被正式授牌为“国际湿地城市”。“这是雪域高原的骄傲!”边巴次仁说。
天然气候调节器
盛夏的拉鲁湿地生机盎然,细叶红柳与左旋柳随风轻舞,赤麻鸭携幼雏在浅水中觅食。来自成都的游客文静举起相机,捕捉黑颈鹤掠过水面的瞬间:“拉萨城区内竟然藏着这样水草丰美、鸟群翩跹的美景,颠覆了我对高原的想象。”
“在海拔3646米处,拉鲁湿地的生态系统仍然非常完整,这堪称自然奇迹。”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普琼介绍,“经测算,这里的水域面积较本世纪初扩大了三分之一。”
在拉萨市民心中,面积1220公顷的拉鲁湿地是名副其实的“拉萨之肺”和“天然氧吧”。据科学监测,拉鲁湿地年均吸收近8万吨二氧化碳,释放约6万吨氧气,使城区空气湿度提高5%—10%,夏季降温达3—5摄氏度。
“拉鲁湿地是拉萨气候的天然调节器。”西藏大学教授、拉萨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西藏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张继峰说,它增加湿度,缓解高原干燥,冬季释热减寒,夏季吸热降暑。同时作为天然滤池,每日默默为拉萨市净化水质。更重要的是,拉鲁湿地维系着拉萨地下水命脉。它如海绵一样,雨季可以蓄积过量雨水,旱季则能缓慢释放水分,防止地下水位剧变引发地质和生态问题。
如今,拉鲁湿地生物多样性良好,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达195种,昆虫101种,植物从2015年的332种增至395种。越冬候鸟种群实现翻倍增长,从2015年4种6000余只跃升至2021年的8种12000余只。
综合整治见成效
能够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离不开拉萨20余年的湿地保卫战。据了解,拉萨累计投入约9.6亿元,实施三期保护工程及“三渠一河”综合整治,不断推进湿地生态保护。
“拉鲁湿地的面积曾经因城市发展而萎缩,在保护区成立后出现逆转。”张继峰说。
保护区成立后,政府投入1.13亿元专项资金,通过货币补偿与土地置换,完成了湿地核心区140户居民的搬迁工作,恢复10.96万平方米湿地面积。当地还同步建设进水枢纽、沉砂池,实施边坡防渗与生态护坡工程,大幅增强湿地补水功能。
生态补偿机制也是保卫湿地的重要手段。据了解,拉萨推行“湿地好不好,鸟儿说了算”评估体系,将补偿资金与保护成效挂钩。当地居民通过参与管护获得收入,从旁观者变为守护者。
夕阳西下,拉萨退休教师达瓦带着孙子在拉鲁湿地的木栈道上,用专用饲料投喂候鸟,孩子兴奋地数着远处黑颈鹤的数量。“小时候这里只是城郊烂泥塘,如今成了国际认可的生态宝地。”达瓦感慨地说。一旁的拉萨市民王芳也说:“水更清,鸟更多,城市更有生机了。”这片高原湿地的故事证明,当珍视与守护成为共识,人与自然便能和谐共生,“雪域明珠”也将持续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