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校长话AI:技术放大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2025-08-21 12:34:0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8月19日上午,由教育数字化行动百校联盟(以下简称百校联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的“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名校长论坛”,作为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顺利召开。来自百校联盟成员校及全国多地的名校长齐聚一堂,围绕基础教育数字化变革、学校数字转型与智能升级、校长数字化领导力等核心议题,深入交流联盟内外部实践经验,共话智慧教育发展新路径。

在论坛的校长报告环节,百校联盟成员校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经验。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徐惠围绕智能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题,分享了学校在AI+课程(三级体系)、AI+教学(人机协同)、AI+学习(数据驱动个性化)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她强调,在智能时代,拔尖创新人才不再局限于作为知识技能的载体,更多是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对未来的创造。“我们深知人工智能不是教育的替代者,而是放大器,放大了教育的力量,也放大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徐惠说,在智能时代幻想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完完全全交给AI工具,无论AI算法多先进,算力多强大,都不可能成功。唯有坚持人智为本,人智+机制协同方为培养路径。要依靠教师力量,教师的人本力量越强,发展就越好。守护教育价值的不是AI,永远只能是人类自己。

四川省绵阳中学校长苟文彬介绍,绵阳中学通过人机协同搭建新平台、开设新课程、实施新教学,赋能管理提效,从“人跑”到“数跑”;赋能教与学升级,从“经验教学”到“精准教学”;赋能科学评价,从“片面了解”到“全息画像”。他认为,AI时代,学校要做现实世界的联结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多元成才的支持者。“我们学校应该回归教育本真,坚守教育的温度,坚守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立场。教育的本质不管在任何时代都是点亮灵魂而非书写数据。AI时代最应该培养学生的是AI难以复制的特质。比如复杂问题解决、创造力、情感理解、伦理判断等等。”苟文彬说。

合肥市第一中学校长吴英明认为,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需在坚守学科本质和育人初心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审美鉴赏力、文化理解力、科学思辨力、价值判断力”四大核心能力,辨别信息的真假、资源的优劣,打开育人的引擎,实现师-生-机三方互动,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等培养渗透进日常学科教学中。

广东省电化教育馆数字教育部主任、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杨明欢则提出,学生要构建“懂原理、练思维、触底线”的三重能力,教师要做好“设计师、指挥家、守门员”;实践路径上,需让素养在真实情境中生长,将AI思维融入各学科教学,并为教师搭建AI工具“脚手架”。“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把人变成机器,而是让技术赋能,用理性来驾驭我们的头脑,用温热的心灵守护育人的初心。”杨明欢说。

(图片由会议主办方提供)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