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博士团:助力激活“八角之乡”全产业链

2025-08-21 20:47:0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在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云雾缭绕的瑶山,八角已有300余年的种植历史。

长期以来,坐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双标名号的“富宁八角”,却面临“优质不优价、丰产不丰收”的困境,产品传统加工周期长、标准不一,局限于初级香料市场。

2022年9月,昆明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果蔬加工与营养健康团队负责人易俊洁教授带领一支“90后”博士科技特派员团队,入驻富宁八角龙头企业——云南众木农林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众木农林”),依托“文山州易俊洁专家工作站”,以科技赋能、标准先行、绿色高效、品牌引领为核心,从品质分级、加工技术到产品创新全链条突破。

如今,经过加工工艺的优化升级,有效减少了富宁八角挥发油在加工环节的损耗,使其挥发油含量达 9.94%,农残去除率达80%,衍生出啤酒、冰激凌等10款高附加值产品,成功打入海底捞、久久丫等知名企业供应链。这场“小香料”的产业革命,正是科技特派员与龙头企业协同创新的生动写照。

破解八角“优劣难辨”困局

八角是五味子科八角属的常绿乔木,果实与种子可作调料,也可作香水、牙膏、香皂、化妆品、防虫剂等的原料,还可入药。

富宁八角干果色红、香脆味浓,已取得“富宁八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富宁八角”地理标志农产品使用权。2024年,种植面积达73万余亩,产值15.6亿元,远销50多国。

“同样是八角,有的一公斤卖80元,有的一公斤只能卖40元,凭什么?”几年前,果农和八角收购商一个共同的疑问,道出了产业痛点:缺乏科学分级标准导致市场混乱。

“富宁八角的茴油等风味物质,以及黄酮类成分、莽草酸含量都优于其他产区,以往缺乏深入研究,人们讲不清其优势所在。富宁八角长期面临‘价不如人’的尴尬境况。”云南众木农林董事长黄庆波说。

受富宁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委托,易俊洁团队以“科技赋能、标准先行、绿色高效、品牌引领”为核心,围绕富宁八角全产业链展开了深度服务。“我们首先锚定品质体系构建,耗时半年采集富宁及广西主产区的120份样本,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等设备,系统比对颜色、挥发油、莽草酸等16项指标。”易俊洁说。

数据显示,富宁八角挥发油含量达9.94%,超过其他主产区平均值;莽草酸含量10.28%,超过行业平均8.5%,多项核心指标均占优势。基于此,团队协助当地龙头企业——云南众木农林制定《八角》等6项企业标准,将八角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并建立起“色泽-香气-活性成分”三维评价模型。

“现在收购时用手持折光仪测挥发油,用色卡比对颜色,再也不用靠‘看、闻、尝’凭经验定价了!”黄庆波说。标准实施后,富宁八角优质优价率提升35%,2024年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

颠覆八角“土法加工”模式

“传统土法加工八角,要‘看天吃饭’,遇上阴雨天,生果烂在山里是常事。”富宁县板仑乡八角种植户王秀莲回忆,过去用竹匾晾晒八角需7天左右,损耗率高达两成。

易俊洁团队调研发现,在八角的加工环节,低效与高耗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如何提供一种农民群众用得起、用得好的干燥设施?团队与公司合作,联合开启了智能节能干燥大棚系统的研发,所设计的立体化透明大棚,集成太阳能储能与智能温湿调控,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空气湿度、光照强度,自动启停风机。团队核心成员、云南省科技特派员郭超凡博士介绍,该系统还创新采用“分段控温”技术,实现了干燥过程的科学调控,在提高能效的同时,还有效保留八角的挥发油成分和品质。

2023年,首座智能大棚在云南众木农林基地投用,年加工能力达4000吨,产品合格率从传统加工的75%提升至98%。“现在就算连续下雨,我们也能收果加工,每吨成本节省800元。”云南众木农林副总经理农建锋说。

此外,团队核心成员、云南省科技特派员江永利博士,创新性地提出“碱性电解水+超声波”协同漂烫技术。他介绍,传统漂烫方法不仅易造成八角风味物质的大量流失,去除农药残留效果有限,还存在水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新技术则显著改善了这些弊端:可使农残降低约80%,整体品质提升20%,红度提高超过一倍。不仅如此,新方法将实现八角的错峰加工,突破传统淡旺季的限制,帮助企业大幅降低固定资产投入,实现更高效、更绿色的加工模式。

打破“调味依赖”瓶颈

“八角只能当调料卖?太可惜了!”2024年初,多年专注食品科学研究的易俊洁发现,富宁八角深加工产品仅占产值的15%,于是带领企业研发团队,开展“八角+”产品创新。

针对年轻人对“国潮新消费”的需求,他们将八角精油与啤酒酿造结合,历经8次配方调试,推出“八角艾尔啤酒”。八角啤酒里的“跨界思维”。

这款啤酒采用富宁特级八角提取的精油,搭配云南小粒麦芽,酒精度4.5%,入口带有独特的茴香油香气与微甜回甘。“我们还开发了八角冰激凌,用β-环糊精包埋技术掩盖苦涩味,让八角香与奶香融合。”团队核心成员、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储传奇博士介绍,在2025年富宁县陇端节展销会上,这些创新产品单日销售额突破12万元,带动八角深加工产品溢价达10倍。

更具突破性的是,郭超凡博士首次将八角糖果与非遗“画糖技艺”结合,研发AI画糖机,消费者扫码即可定制带有八角纹样的糖画。“传统画糖师傅一天最多做50个,机器能做500个,还能接入电商平台。”郭超凡说,科技也让老手艺焕发新生。

同时,团队成员江永利博士把八角精油制备高稳定性的纳米乳,应用到了果蔬保鲜领域,大大拓展了八角副产物的应用场景。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加工车间到消费市场,易俊洁团队扎根富宁3年,用13项技术创新、6项企业标准、10款新产品,推动八角产业从“粗放种植”向“精细农业”、从“初级加工”向“高值转化”、从“区域特产”向“国民品牌”跨越。2024年,富宁八角产业产值突破18亿元,较2022年增长72%,真正实现了“一颗小八角,撬动大产业”的蜕变。

“未来我们计划建八角精深加工中试基地,让更多‘科技成果’变成‘田间效益’。”望着漫山遍野的八角林,易俊洁眼中满是期待。这场由科技特派员点燃的产业升级之火,正让“中国八角之乡”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受访单位供图)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