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全面展现山西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实践,本报推出“山西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案例展示”专刊,聚焦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微生物技术等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中的深度应用,梳理出15个精彩案例(含 10个典型案例与5个入围案例),为读者呈现三晋大地历史文化遗产焕发的时代生机。这些案例于8月21日在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公开发布。
山西·文旅云:
“智能导游”升级旅游体验
山西·文旅云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监制、文旅集团承建,是以“一朵云、一张网、一平台”为架构,打造出的山西文旅数字化“总门户”。目前,山西·文旅云平台汇聚数据超10亿条,成为集景区位置、客流等关键信息于一体的文旅数据资源池。一个集治理、应用与服务于一身的山西文旅核心枢纽,已在三晋大地落地生根。
如今,该平台已形成了“看得见、呼得应、连得上”的智慧监管体系,能够对山西390家A级景区的开闭园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并在节假日对山西12家5A级景区进行统一调度。目前,按照省级统筹、分级协同的原则,平台已在11个地市完成服务全覆盖,并建成太原、长治、忻州、吕梁等8个市级分中心,初步构建起山西全省一体、上下联动的文旅数字化治理与服务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山西·文旅云强大的基础支撑,面向公众和企业的统一服务门户网——“游山西”应运而生,并迅速成长为发布权威信息、提供便捷服务、创造深度体验的山西文旅“百科全书”与“智能导游”。
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
多维创新打造产业高地
2024年以来,微短剧迎来爆发式发展。山西省临汾市迅速行动,抓紧布局,抢滩微短剧新赛道,建成2万平方米的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该基地以“短而精,小而美,剧有品”“微而不弱,短而不浅”为发展方向,秉持“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的理念,致力于打造具有国家级影响力的视听产业新高地。
与传统影视产业基地相比,微短剧基地的创新突破体现在三个维度:在场景供给上,打破“专属片场”局限,践行“城市即片场”理念,让城市肌理自然融入剧情叙事;在人才支撑上,突破行业壁垒,通过打造“星海学院特训营”、建立群演工作群等手段,破解了微短剧行业用人的痛点;在产业融合上,突破单一创作的边界,探索“微短剧+品牌”“微短剧+文旅”“微短剧+非遗”等跨界路径,让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
如今,基地激活了微短剧产业链条,使微短剧产业对临汾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实现提升,同时有效拉动了第三产业消费持续增长。
3D技术打印高平铁佛寺二十四诸天头像:
高精建模焕活“沉睡”文物
铁佛寺二十四诸天3D打印文创项目是山西高平尚韵文化传播公司运用现代科技传承传统文化的典范。该项目以铁佛寺内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造像为原型,通过高精度数字建模技术还原造像的头部细节特征。项目特别对四尊造像缺失的头部形象进行了复原。团队采用计算机建模方法为二十四诸天头像建立了三维数字档案,这不仅让濒危彩塑有了永久性备份,更为后续修复研究提供了有力参考。
团队创新性地运用了3D打印技术,采用环保PLA材料,通过熔融堆积3D打印方法制成原比例实物模型,使得更多人可以近距离观看诸天形象。同时,团队采用树脂材料,通过光固化3D打印方法和手工上色还原了文物原貌,制作出小比例高精度模型冰箱贴。
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数字保存—创意开发—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通过数字建模将不可移动的珍贵文物转化为可流通的文化符号。其系列文创产品不仅提升了铁佛寺的文化影响力,也带动了地方文旅产业的发展。
关公文化大模型:
智联平台弘扬传统文化
整合国内外学术研究、文化遗产、衍生应用等多种优势资源,关公文化大模型致力于带动山西文旅产业发展。该项目由山西省关公文化研究会、运城解州关帝祖庙等联合推动,山西妙藏科技数字有限公司实施建设。
关公文化大模型整合了全球关帝庙数据、壁画资源等,构建起数字化智联平台,突破了时空限制,避免了纸质典籍查阅不便等弊端。该大模型还借助AI、VR等技术,将静态文物、故事转化为动态的交互内容,引发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更多关注。
目前,关公文化大模型及其子系统已初步搭建起文创图像生成模块与壁画风格训练集、关公故事智能编写系统,累计服务用户超10万人次。项目还开发出了具备情感交互能力与文化引导意识的数字IP“关小忠”。随后,“关小忠”将投入景区导览、展馆接待等场景,有望成为年轻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此外,项目还启动制作了关公文化多语言播客节目,致力于用现代表达方式讲述传统典故,传播忠义精神。
刘慈欣科幻作品《三体》:
超凡想象掀起科幻浪潮
刘慈欣创作的《三体》系列,被视为中国科幻的里程碑之作。作品以宏大的世界观、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超凡的想象力,吸引了全球各地的读者,一时掀起了科幻热潮。
《三体》系列包含《三体》《三体2:黑暗森林》《三体3:死神永生》。故事伊始,“红岸工程”取得突破,天文学家叶文洁向宇宙发出地球信号被三体文明捕捉。因三体行星环境恶劣,三体人决定入侵地球。后续,人类领悟“黑暗森林法则”,与三体文明展开生死博弈。
如今,《三体》系列已形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截至2024年末,《三体》系列全球累计销量超过3000万册。
《三体》系列还斩获多个重要奖项。2015年,《三体》第一部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7年,《三体3:死神永生》英文版获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此外,《三体》还被评为“2021十大年度国家IP”,并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彰显了其在国内外科幻领域的卓越地位。
垣曲北白鹅墓地方舱考古:
智慧手段助力田野考古
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英言镇北白鹅村东。墓地主体遗存为东周时期墓葬、灰坑及车马坑。北白鹅墓地的发掘,为研究周代采邑制度、文化交流以及政治格局演进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在北白鹅墓地的考古工作中,为控制考古现场环境,保护文物,提高田野考古精细化程度,考古工作者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了考古地下方舱的装配式搭建。
2022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垣曲北白鹅墓地地下4.6米M1020椁室原位建成首座考古地下方舱,将墓葬椁室置于舱内进行精细化发掘。2024年,该院在地下10米M1018椁室原位建成第二代方舱,在实践基础上优化环境精确控制、视频记录展示、远程访问指挥、现场科学分析、三维信息采集及移动平台等功能。通过精细化发掘与多学科协同,考古团队获取了苇席、皮革、漆甲、麻布、丝绸等传统发掘方式难以获取的有机质遗存。
此次探索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田野考古工作范式的一次革新。
地下考古方舱集成多项先进技术,集精细化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科学检测分析、数字化记录及展示等功能于一体,为田野考古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此外,这次探索还推动了田野考古跨学科研究及技术创新应用,具有重要行业引领作用。
云冈石窟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修复:
“生物胶水”拯救风化造像
数年前,位于大同市的云冈石窟第9窟前室,东列柱表面的砂岩严重风化,手指轻触便簌簌掉落粉末。这是历经千年风雨侵蚀的“伤疤”。云冈石窟内不少造像存在表层粉化病害,传统修复材料面临强度不足、岩体兼容性差等难题,导致造像修复后频繁开裂变色。
作为“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史书”,云冈石窟融合了中外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元文化,是一座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融合的文化艺术宝库。如今,一场由微生物主导的“隐形手术”正为这座宝库注入新的生机。
重庆大学刘汉龙院士团队与云冈研究院合作开展的研究项目,希望通过微生物诱导生成的“生物胶水”,让石窟内的风化砂岩重获新生。借助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通过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诱导矿物质沉淀,粉化砂体便可“长”成坚硬岩体。
与传统有机高分子材料技术相比,微生物矿化技术展现出独特优势:生成的碳酸钙/镁与砂岩原生成分一致,肉眼几乎无法分辨修复区域;全程无化学污染,菌种提取于赋存环境,符合文物保护“零添加异物”原则。
2024年10月,云冈研究院引入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修复文物,目前已在室内试验中取得初步成果。
大同“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
多种技术还原历史人物
大同“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智能体是山西文化IP数智化的一项创新成果,也是大同城市宣传与文旅升级的数字引擎。大同“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融合NLP、ASR等技术,实现了“语音识别—意图理解—情感回应”全链路交互。
此前,地域特色文化IP在数字化呈现、深度交互及产业联动方面,面临技术整合难、文化还原准确度把控难等问题。大同“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关键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大同“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制作团队依托UE引擎构建了高精度3D模型,在创作过程中,严格参照北魏历史背景与花木兰身份设定,在服饰纹理、发饰细节等方面调试数百次,力求让数字人花木兰具有当时的地域与时代特征。为准确还原历史文化,团队邀请了相关领域专家组建评审团,对数字花木兰模型和知识体系进行多轮审核,通过“技术+学术”的双重保障,让数字花木兰在“神似”与“形似”上都更贴近原型。
目前,大同“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已成为传播大同文化、木兰精神的重要窗口。未来,大同“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将深化多语言版本开发,借海外社交平台矩阵,以短视频、虚拟直播等形式,将大同文化、木兰精神传播到全球,让世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忻州“王尔文玩”:
榫卯技艺拥抱现代科技
“王尔文玩”是流传于山西省忻州市的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榫卯结构工艺作品。
据王尔文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赵永功介绍,在有些地方,王尔文玩被称作鲁班锁或孔明锁。
王尔文玩在忻州的传承与当地古建筑众多密不可分。忻州保留了从唐代到民国完整的古建筑遗存。这些丰富的古建筑遗存,为当地木匠技艺发展提供了实践舞台。据赵永功介绍,在学习木匠活时,木匠们常通过制作王尔文玩来练手。久而久之,在古建筑的营造与修缮实践中,忻州木匠的手艺日益精进,王尔文玩也随之越发盛行。
王尔文玩魅力独特,但面对现代市场和年轻消费者,其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挑战。赵永功说,未来需要引进人工智能和现代生产设备,设计符合现代审美和文化内涵的产品,让这一具有千年历史的工艺品走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赵永功已经开始了他的尝试。他购置了锯机、钻铣机等精密机械加工木件,撰写了《非遗“王尔文玩”》手稿,让榫卯技艺拥抱现代科技。
“在文化科技融合的大潮中,应寻求更好的保护传承模式,让榫卯技艺焕发新的生机。”赵永功说。
国内首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全流程动画电影《团圆令》:
人工智能创制精良动画
国内首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全流程动画电影《团圆令》由灌木文化携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新影联影业联合出品。《团圆令》是AI技术与传统动画工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其依托灌木团队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全流程动画生产平台,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工业中的创新应用。
该作品深度融合了科技、电影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实现了动画电影生产从人力主导到智能驱动、从线性流程到并行协作、从经验导向到数据赋能的智能化变革。
人工智能全流程动画生产平台是全球首个系统性解决AI动画制作中角色一致性、跨场景连贯性、表演精确性等核心痛点,并实现全流程工业化落地的平台。
人工智能全流程动画生产平台,可针对动画行业长期存在的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创作效率低、品质不稳定等痛点,提供创新解决方案。该平台将AI技术深度整合于角色设计、场景生成和动画制作全流程,突破性地实现了分镜头连贯的动画影片生成能力,显著提升了创作效率与质量。平台首次将扩散模型图像生成技术应用于影视动画制作,在消除视频画面抖动、识别错误和提升角色表演精确性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