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8月20日—22日,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决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据了解,该竞赛已成为我国光电专业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广的示范性学科竞赛。
本届竞赛以“光启智创,逐梦未来”为主题,体现光电智用的工程实战与原始创新,强调多学科交叉与实战能力,共吸引全国343所高校、3290支参赛队、12156名学生报名参加,参赛高校数和参赛学生数均创新高。经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中部、东南和东部七个赛区选拔,实物赛道最终有来自129所高校的324支参赛队晋级国赛,其中来自82所高校的168支参赛队现场角逐一、二等奖。
经过为期两天的激烈竞争,最终实物赛道98支队伍获得全国二等奖,70支队伍获得全国一等奖,41所高校获得优秀组织奖,104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总决赛的比赛围绕“智能车的激光对抗”与“大深径比微孔参数的光学无损测量”两大赛题展开,覆盖光电技术的系统集成与精密检测两大方向,兼具学术前沿性与工程应用性。两大赛题一“动”一“静”,前者体现动态、系统、对抗,后者体现静态、精密、探测。其中,“智能车的激光对抗”赛题紧扣时代热点,体现技术的高度集成与综合应用,融合激光传感、光学设计、图像识别、自动控制与嵌入式系统等多领域技术,生动模拟了工业实践复杂环境下的光电系统运用场景。
浙江大学的参赛选手龚铮介绍,他们团队从3月开始备赛,历时5个月,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学起,从零开始搭建小车;搭建视觉神经网络,使用激光雷达进行定位,提升摄像头帧率;使用高级控制算法调节激光准确度。“从可以追踪到稳定追踪,最后实现跑打,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不断钻研的精神让我们完成了这份漂亮的作品。”龚铮说道。
“大深径比微孔参数的光学无损测量”则面向工业检测中的共性难题,推动高精度、无损、高效光学测量方法的发展。现场选手们反复校准系统参数,沉着应对测量中的噪声干扰和误差问题,展现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