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孙越
河南省三门峡市,曾因盛产黄金、铝土矿而闻名。过去,这里是“一车矿石半车土”;而如今,每百平方公里便集聚了2个左右的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国字号”实验室相继落地,院士团队扎根于此,千亿级产业集群不断崛起……三门峡实现了从“资源小城”到“创新之城”的华丽蜕变。
“这一华丽蜕变的背后,是三门峡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所释放的制度红利。”8月20日,三门峡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坤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高能级平台推动技术创新
去年11月,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参与建设的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与河南金渠钼业有限公司签订“无氨氮钼冶金新技术”转化协议。6000万元的签约金额,创下迄今为止河南省院地合作金额的最高纪录。
“蕴藏着超大型钼矿资源的三门峡,构建了政企协同的创新生态,是技术转化的理想试验场。”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中伟说。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三门峡基地布局了8个中试项目,其中由赵中伟领衔的“无氨氮钼冶金新技术”颠覆传统工艺,将三氧化钼纯度提升至99.996%。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绿色冶金所副所长、郑州大学直聘研究员李永立说:“如果没有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这个平台,我们的成果转化过程恐怕不会这么顺畅。”
“学校缺乏中试条件,企业受限于成本因素,导致技术中试常常遭遇坎坷。”李永立说,“创新平台提供的要素保障,不仅让项目‘结果快’,而且‘个大饱满’。”
高能级创新平台也助推了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创新。在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有限责任公司库房内,该企业研发部负责人田静指着公司生产的硒锭说:“过去我们只能生产国标金锭、银锭和阴极铜产品。现在得益于河南省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中试基地的落地,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实现了硒、碲等12种元素的回收利用,创新成果利润贡献度达40%。”
为解决高端创新人才、科研机构、科研设备等集聚度不足的问题,三门峡立足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特色产业基础等,积极对接大院大所,加强院地、校地合作,引进优质科创平台,打造“实验室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园量产”的三级成果转化体系,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走向生产线、融入产业链。
如今,在河南省布局建设的省级中试基地中,三门峡拥有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砷基新材料、花果酒饮品、超纯矿物新材料4家中试基地。其中,在河南省超纯矿物新材料中试基地,产品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平均周期已压缩至8个月。
三门峡190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为该市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肥沃“土壤”和充足“养分”。“三门峡在新材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领域,布局建设了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等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搭建了‘实验室—中试—产业化’链条,缩短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周期,逐步实现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张坤士说。
这些高能级平台通过“实体化、一体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运行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使三门峡成为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政府搭台促进成果转化
在三门峡,科技成果转化正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政企校研各方始终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过去,企业遇到技术难题,要么自己闷头摸索,要么求助‘技术中介’,费时费力还容易踩坑。”位于三门峡的河南恒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坦言。如今,这一局面因三门峡科技大市场的成立而改变。
作为政府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枢纽,科技大市场一头连着高校院所的实验室,另一头通向企业的生产线。“政府就像‘科技红娘’,不仅提供一系列政策优惠‘大礼包’,还精心搭建交流合作‘相亲平台’。”张坤士说。
在灵宝华鑫铜箔有限责任公司的十万级无尘车间,生产线正以每分钟11米的速度生产厚度仅3.5微米的电解铜箔。该企业董事长白忠波举起铜箔样品向记者介绍:“这铜箔的厚度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20,能高效传输5G基站高频信号。”这项技术突破,得益于企业与西安交通大学专家团队的紧密合作,双方共建的国际联合实验室为技术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企业负责提出问题,科技局负责牵线搭桥和选题立项,科学家开展针对性科研。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项目实施方式,进一步加深了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白忠波告诉记者。
“过去是企业追着高校跑,现在是高校围着企业转。”三门峡市科学技术局办公室主任陈伟宾表示,三门峡的机制创新让科研成果不再“束之高阁”,而是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金融支撑产业发展
在三门峡市金融服务中心大厅,电子屏上跳动着这座城市的科技金融脉搏:截至2024年底,三门峡市“科技贷”累计发放贷款5.34亿元,惠及65家科创企业;2024年,6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87亿元。
专注于高端铜基新材料研发制造的三门峡宏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是科技金融的受益者。2024年,该企业通过“科技贷”获得2300万元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年营业收入增速达到55.6%。“从需求对接到贷款发放,科技局全程主动服务,让我们专注创新无后顾之忧。”该公司法人纪新平站在新建的智能化生产线前介绍。
2022年7月,三门峡市出台《三门峡市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若干财政金融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投入、金融创新、平台建设及人才服务“五位一体”的举措,构建了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财政支撑体系,有效促进技术向产业转化。
财政资金的“精准滴灌”,在重大技术攻关中展现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无氨氮钼冶金新技术”转化项目获得26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后,撬动企业追加投入5亿元。“财政资金不仅覆盖中试环节,还创新性给予首台(套)装备补贴,让实验室成果快速走向产业化。”李永立说,该技术的中试线产品已经在高纯钼靶材、有机钼润滑剂合成等领域实现小批量应用,市场前景广阔。
“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驱动下,近三年三门峡市财政科技累计支出43.37亿元,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7%,每1元财政科技投入撬动了3.5元社会资本。”张坤士用一组详实的数据,勾勒出创新投入的“乘数效应”。
三门峡市委书记徐相锋表示:“三门峡将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强创新平台,激活发展动能,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