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添福 通讯员 刘文静
水葱舒展着绿色茎秆,小香蒲探出尖尖嫩芽,几丛水生美人蕉绽放出明艳的花朵……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污水“化腐朽为神奇”后,滋养出一片秀美人工湿地。湿地亦反哺,实现“点浊成清”的升级。
人工湿地素有“城市之肾”的美誉,是串联城市水循环与自然水循环的关键纽带。
在2012年8月,以乐都区原有的污水处理厂为依托,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立项支持的“湟水流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及示范研究”项目开工,这是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首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及示范项目。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通过科学研究积累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经验,加之原污水处理厂满足不了城区及沿线城镇的需求,2015年7月,乐都区开工建设新的污水处理厂,隔年打造尾水人工湿地处理与生态建设项目(一期)。
尾水人工湿地宛如安全缓冲区,让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在排入河道前,再度完成一次净化升级。
“尾水经过人工湿地潜流区、表流区处理后,能有效削减尾水中各种污染物,显著提高出水质量。”乐都区污水处理厂厂长赵生君介绍,出水水质能满足再生水回用要求,主要用途为生态建设、农业灌溉、景观绿化或工业用水等。
但赵生君介绍,彼时,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后,一部分进入尾水人工湿地,另一部分则会排放至湟水河。
为了让尾水人工湿地“物尽其用”,2025年3月,总投资7900余万元的尾水人工湿地二期开工,将建设4.1万平方米人工湿地及配套工程。
乐都区住建局项目办工作人员边泰山介绍,尾水人工湿地二期今年年底建成后,处理规模将由一期的每日2.6万吨增加到每日4万吨,“这意味着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水质,将全部从一级A提升至地表Ⅳ类标准,大幅减少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湟水河的污染负荷,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走进施工现场,记者看到,4.1万平方米的尾水人工湿地潜流湿地主体架构、滤料装填及布水管道铺设已全部完工,工人们正专注进行收官作业。
人工湿地的“净化密码”,藏在水与生灵的互动里。微生物润物无声分解污染物,水葱、千屈菜的根系像细密的滤网吸附杂质,游鱼也会搅动水流加速净化。整套生态系统如同天然的“水质调节器”,让尾水完成从“达标”到“优质”的跨越。
清风掠过水面,泛起粼粼波光,尾水人工湿地内,游鱼摆尾可见,湖面野鸭时而扎入水中觅食,时而振翅掠过芦苇丛。蜿蜒的亲水栈道旁,白蜡、垂柳等乔木与各色花草相映成趣,这座兼具“颜值”与“实力”的湿地公园,在水生植物的“默默工作”中,让“浊流”变“清波”,守护着“一江清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