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开学时间越来越近,近期有家长发现,孩子总是高兴不起来,干什么都觉得没意思,易发脾气、食欲下降甚至失眠,还有一些孩子假期里生活习惯被打乱,体重增加、近视加深。
经过了漫长的假期,如何用短短几天帮助孩子顺利平滑过渡,迎接新学期的开始?8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多位专家从心理健康、体育运动和疾病防控方面为家长支招。
“家长是非专业人员,要想判断孩子是不是出现了心理问题,可先观察孩子的言语、情绪和行为有没有出现持续1周以上的负性变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崔永华表示,如果孩子经常说奇怪的话、自言自语,或者紧张害怕、容易哭泣、变得孤僻、出现攻击性行为、频繁说谎等,需要格外关注。
此外,懒散消极、沉迷于网络、小动作多、不守规则、不合群等如果影响了孩子的生活、学习和社交功能,也有可能表明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
但短期的情绪和病症存在区别。崔永华表示,临近开学,孩子确实容易出现心理不适应,有些抑郁情绪是可以调节的。
“首先家长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可以通过情绪卡片、绘画、角色扮演、写心情日记等方式,教孩子学会识别、接纳和表达情绪。”崔永华建议,至少提前一周带领孩子按照学校作息规律调整生物钟,每天完成一个小的学习目标,找回学习状态;每天40分钟左右的户外活动,帮孩子尽快恢复精力状态。
“一些青少年有一颗‘玻璃心’,这需要体育运动来干预。”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厉彦虎说,体育运动可以带来最好的锤炼教育、磨炼教育、挫折教育、成长教育、尊重规则的教育,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心理等问题也可以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改善。
厉彦虎强调,在引导孩子进行体育运动时要注重“光、视、形”三个要素,即运动要见阳光,缓解学习用眼的视力压力,带来健美健康的体型。
“体育运动要有全面性,包括个人运动、集体运动、娱乐运动等;避免过早参加单项体育运动,可能会带来‘网球肘’‘足球踝’等职业病风险。”厉彦虎说,家长要循序渐进提升孩子的运动能力,注重培养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收获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开学季正值昼夜温差不断加大的换季时节,疾病易乘虚而入。对此,山东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张丽提醒,托幼机构和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聚集场所,易发生传染病。开学季应重点关注流感、麻疹、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手足口病、诺如病毒等肠道传染病。南方的孩子要提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虫媒传染病,通过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提高免疫力。
在假期到学期的过渡过程中,如果孩子真的出现心理问题,专家建议家长应及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规范、科学地进行治疗。崔永华表示,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干预、物理治疗等,不同心理问题治疗方法不同,需要专业人员根据病情综合考量决定。
(图片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