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夏凡
随着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的日益临近,我国即将迎来一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一段段尘封、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记忆也被逐渐唤醒。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福建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了被誉为“华侨建筑博物馆”的晋江梧林传统村落,第三次探访了这个闽南侨村中的最美“烂尾楼”——朝东楼,感受了旅菲华侨蔡咸斜父子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
清冷而斑驳的外墙,欧式穹顶和精美镂空窗花……朝东楼始建于1930年,坐落在梧林古村落左侧,系村里第一座钢筋水泥洋楼。因蔡咸斜先生字朝东,故称为朝东楼。该楼占地700平方米。蔡咸斜父子对朝东楼的建造要求极高,不仅请西班牙建筑师设计图纸,从上海聘请工程师及专业工程队来施工,钢筋、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也全部从海外进口。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古罗马式和传统的闽南布局,显得格外独特。在家家户户点油灯、烛火的年代,这座房子已经超前设计了电梯井,安装了电线。
据讲解员小蔡介绍,此楼本是为了用于蔡咸斜先生“叶落归根”。然而,当大楼主体工程完成之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时刻,远在菲律宾的蔡咸斜和儿子商定,暂停装修,将这笔装修巨资悉数捐出,支持抗战。这一暂停,就再也没有复工。有着精致唯美外表的朝东楼,内里却是全无装饰的状态,被当地村民称为“最美烂尾楼”。
不仅如此,蔡咸斜先生的长子蔡怀真,作为一名爱国华侨,因积极捐资支援抗日而被日寇通缉。而三子蔡怀錶,在日军侵入菲律宾后,加入了菲律宾华侨义勇军同志会总会,积极参与地下活动,抗击日寇,最终壮烈牺牲。
类似的还有位于梧林古村落中心的顺意楼。该楼建于1935年,楼主蔡顺意常年旅居菲律宾。建造时,恰逢抗日战争爆发,蔡顺意便将用于装修的所有资金捐出支持抗战。新中国成立后,蔡顺意家族又将该楼借予乡民兴办学堂,被村民称为“旧学堂”。
“目前,梧林村还现存11幢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式建筑洋楼,12幢番仔楼及58幢闽南官式红砖大厝、中西合璧民居等。”讲解员小蔡说,和朝东楼、顺意楼一样,大多是上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南洋华侨回乡所建。然而,在家国大义面前,很多华侨选择将原本用来修楼的经费捐助抗日。
如今,这些承载着华侨乡愁、家国大义的近百幢古厝洋楼,在梧林的“保护开发、活化利用”中有了新传奇。如为了纪念这段抗战历史,朝东楼已被改造成了侨史馆,顺意楼被改造成了侨批馆等,以梧林·记忆为主题,展示了华侨下南洋讨生活、实业救国、支援抗战、情系国家、热心公益等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是晋江在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上的创新探索。通过焕新消费场景,打造闽南华侨史主题体验式非遗博物馆,并通过《侨批往事》情景剧、现代高甲戏《朝东楼》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再现,构建沉浸式新消费、新场景,打造推动城市可持续更新“样本”。
夕阳西下,梧林传统村落游人如织,这些老华侨记忆里的一栋栋老房子,经过保护修缮和开发利用,变成了展览馆、咖啡馆,抑或是中式茶局、行馆,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朝东楼、顺意楼……一座座“烂尾楼”,这不仅是一段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个爱国爱乡、激励后人的场所。人们在这里感受独特南洋风情的同时,也唤起了对这段历史的记忆与对爱国华侨们深深的敬意。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夏凡 摄)